【新手教程】5 方法、系统实例

1 开始写电子笔记
2 初见端倪
3 软件与思维融合
4 回顾

前4章都避免出现具体的方法论,而是提供一些通用的实践思想,鼓励新手自己尝试发展适合自己的系统。从这一章开始,将讲述融合前4章思想的具体方法,并结合具体的实践经验作相应拓展。

1 工作空间的标签实现

3.3 Tab、分屏与工作空间中,具体讲述了“工作空间”的思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用来辅助你专注当前任务的Tab。就好像你打开了一个“专注计时”,并在心里告诉自己,我现在要专注当前的任务了。

一个工作空间应该能做到辅助我们重新“拾起”当时的工作,并支持随时在不同的工作空间之间来回切换。

四种标签

一个任务具体多久能完成,要分几次完成,每次要工作多长时间等等,我们是不确定的。但确定的是,我知道当前的任务有没有完成,有没有需要先完成的前置任务。

用笔记标签来记录任务是否完成。用#done表示完成,#in-processing表示进行中,#inbox表示既不是完成、也不是进行中。

也许你会有疑问,如果我打算切换任务,想表示任务暂停的状态怎么办?这里要解释一下“暂停”的具体含义,如果是短暂地不进行某个任务,转而去进行另一个任务,如写数学作业累了,换成语文作业,那么这种暂停状态是没有必要记录的。因为这种状态完全不需要记录,你的大脑当然明白,打开Tab即是开始,切换Tab即是暂停,保持#in-processing标签不变。不要试图去完全模拟大脑,这不现实,也没必要。这是在剥夺大脑的本职工作,试图把大脑应该承担“责任”转移给机器。

如果“暂停”的意思是,你发现某个任务长期停滞不前,那么你需要不是记录这种状态,而是去寻找原因,任务为什么停滞不前。是因为这个任务就该“及时止损”,还是因为它有什么前置任务阻碍了进行。

有前置任务的工作(笔记),用#blocked来表示。切记它的使用原则,被打上#blocked的笔记,其前置任务一定要以笔记的形式存在于系统,并打上相应的标签。

总结一下4种标签:

  • done
  • in-processing
  • blocked
  • inbox

状态流转

任务的状态在我们的头脑中是实时更新,但是笔记上记录的永远只是过去式。

我们希望的理想情况是,当我们打开一个打上#done的笔记(Tab),开始阅读时,这个时候笔记的状态应该从#done变为#in-processing;当我们切换到其他Tab时,这个笔记的状态应该从#in-processing变为暂停;当我们在次打开它,状态又从暂停变为#in-processing;当我们看完了笔记后,觉得没什么工作,笔记状态又从#in-processing变为#done

理想情况虽然是这样,但在上述过程的实际情况中,从头到尾你的笔记一直都显示的是#done。还是那句话,“不要试图去完全模拟大脑,这不现实,也没必要”。这既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即我们做不到实时更新。又是对现实的合理诠释,即在你专注工作,下意识的切换Tab时,根本不会去考虑“我这个任务在什么状态”。

类似的情况还可能发生在回顾笔记上。有一条#done笔记,但是由于很久没有看过它了,你现在几乎理解不了它的内容。这个时候不要被自己曾经打上的#done迷惑了,尊重现实。这条笔记对于现在的你而言,它到底有没有价值?如果没有价值,那么你仍然可以保持#done,表示你不会在这个笔记上投入新的工作;如果还有价值,那么此时此刻的你无论如何都没有能力打上#done标签,因为你的工作还在进行,你还要去重新理解笔记内容,请打上#in-processing

什么时候打标签

关于什么时候打标签没有硬性规定,但遵循一个原则:优先专注当前工作任务。

你可以在笔记写完后,离开笔记或者关闭Tab前,打上标签;也可以笔记写累了,打个标签,然后去放松一下;还可以刚打开笔记准备工作,遇到突发情况不得不暂停,立马打上标签,去处理突发情况…等等

任务切换

1.3 tab与分屏中涉及到了部分快捷键操作和使用情景。任务切换是你的大脑主导,Obsidian只是辅助。在不同Tab之间来回切换,是任务切换。你的专注力在多个分屏的笔记内容中来回切换,也是任务切换。

注:可以自己设定切换标签页的快捷键,感觉系统默认的不顺手。个人设置:command+shift+[或]。见:快捷键的意义

工作空间是Tab,是任务,还是笔记?

任务也好,笔记也罢,或者别的什么称呼(原子笔记、文献笔记、项目笔记…),这取决于你赋予笔记文件的意义、笔记的内容和自己下的定义。但是对于“工作空间”来说是不影响的(借用软件工程的术语来说,叫解耦),只要你打开了一个Tab、一个笔记,就进入了其工作空间。是数学笔记,你就要思考上面的公式定理;是任务清单,你要思考你的行动、你的任务。工作空间不能单独存在,不是你先有了工作空间,才开始工作和思考。而是你思考和工作的地方就是工作空间。

1 个赞

2 学习网课

下面介绍一个学习网课的具体流程,可以充分体现软件与思维融合的思想,以及工作空间的使用。

操作流程示例

假设我有一个要学习的网课,以可汗学院的三角学为例(Trigonometry)。(当然也可以是B站、网易公开课、Youtube上的视频或其他。)

打开浏览器,进入三角学网课网址。可以看到网课的名称 Trigonometry,鼠标选中并复制网课名称。然后,使用系统快捷键切换到 Obsidian 中,新建笔记(见1.2 常用快捷键与基本使用情景),粘贴(刚才复制的网课名),然后回车确定。

切换回浏览器,我想先从第一单元学起,点击第一单元,复制名字 Unit 1: Right triangles & trigonometry

切换到 Obsidian,再新建笔记,粘贴,这个时候会提示:

改一下名字,我直接删掉了英文冒号“:”,回车确定。

切换回浏览器,我大致浏览了一下第一单元的内容,前几节课看起来比较基础,第5节课比较感兴趣,于是我复制了第5节的名称 Lesson 5: Sine and cosine of complementary angles。切换回Obsidian,新建笔记,粘贴,这里的英文冒号也要改一下,然后回车确定。

切换回浏览器,就直接从第一小节开始听吧。复制第一小节的名称 Intro to the Pythagorean trig identity。切换到 Obsidian,新建笔记,粘贴,回车。

切换回浏览器,开始正常上网课、记笔记。

这一小节课结束,你可能还停留在浏览器,切到 Obsidian。command+;,加上 #done 标签,表示对于现在的你来说,这个任务完成了(参考 5.1 工作空间的标签实现)。可以选择立刻将笔记加入 回顾系统 。关闭笔记,command+w

这个时候,你会来到 Lesson 5 的笔记(Tab),按两下中括号,[[(具体操作见2.4 双链),会弹出一个待选列表,你会发现第一个笔记,恰好是你刚刚关闭的网课笔记,这个时候按下选中第一个笔记,然后回车(回车与鼠标左键的联系见1.3 tab与分屏)。关闭笔记,command+w

这个时候,你会来到 Unit 1 的笔记(Tab),按两下中括号,[[,会弹出一个待选列表,你会发现第一个笔记,恰好是你刚刚关闭的 Lesson 5笔记,这个时候按下选中,然后回车。关闭笔记,command+w。`

这个时候,你会来到三角学网课笔记,按两下中括号,[[,会弹出一个待选列表,你会发现第一个笔记,恰好是你刚刚关闭的 Unit 1笔记,这个时候按下选中,然后回车。关闭笔记,command+w

Kapture 2025-07-28 at 16.51.39

操作流程解释

上述流程直观地看起来最巧妙的地方是,最后用双链将这些笔记联系起来。当你熟练了以后,整个操作可谓“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非常的自然。这又是一种软件与思维融合的思想的体现。我猜计算机专业的朋友,一定会觉得这个过程像极了“递归”。

这个流程对思维过程没有很强的入侵性。这体现在创建三角学笔记、Unit 1笔记、Lesson 5笔记、小节笔记所需要的思考和你是否创建 Obsidian 笔记无关。意思是无论你使不使用 Obsidian、记不记笔记,只要你打算上网课,就一定要选择一门课学、选一个单元、选一个 Lesson、选一小节,只不过现在需要你把选择的结果记录下来,这个新增的要求,不会花费你过多的思考精力。也因此,可以将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真正学习网课的内容上。

上述流程也具有灵活性,并不严格要求像机器人一样执行命令,只要遵循软件与思维融合的思想,把握住上述流程的核心思想即可。例如:可以在创建小节笔记时就加上相应的网课链接,也可以在最后上完课,再添加;可以分屏,左边Unit1,右边Unit2,两边“同时”向下进行。

推广上述流程还能避免你在思维中迷失,知道自己从何而来。这里不详细叙述。

1 个赞

3 回顾系统

上一节2 学习网课中提到,将上完网课后的学习笔记加入到回顾系统,本节介绍回顾系统的实现和使用。

回顾系统由回顾方式和工作空间(见5.1 工作空间的标签实现)组成。每次根据回顾方式,选出一个工作空间进行回顾,每次回顾都是对工作空间的能动地反映。例如,打开一个笔记,在阅读过程中,会唤起我们过去存在的一些记忆和理解。另外,相比于上次打开这个笔记,回顾笔记时认识有所发展,还会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回顾会加深这个笔记的印象,在未来记笔记时可能会被联想到(详细见回顾的作用)。

插件实现

安装并启用 Spaced Repetition 插件,将工作空间的标签(见 5.1 工作空间的标签实现)添加到插件设置中 Notes->Tags to Review中(笔记 → 复习标签),表示告诉插件带有这些标签的笔记需要复习。然后,复习即可。(具体操作请查阅官方文档或其他资料)

解释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工作空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笔记吗?

工作空间将笔记与写笔记时的思维活动联系起来,而不是把回顾笔记看作一个静止的输入过程。笔记可以辅助你专注思考、日后带你重新回忆起当时的思路、避免重新思考已经思考过的东西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说不定在某一次回顾时,就能发现自己思路的不足,进而完善笔记。

回顾笔记,就是在重新加载工作空间,这不仅包括打开相应的笔记,更包括你的大脑去重新理解笔记的过程。加载好工作空间(或者加载了部分工作空间)就可以继续接着工作(思考)。

实际上,“避免重新思考已经思考过的东西”不能靠软件实现,只能靠你的大脑。你的笔记只能起辅助记忆的作用,帮助你快速唤醒对笔记内容的理解的记忆,而不能替代你理解笔记。能替代你理解笔记的只有你的记忆。这种”快速唤醒“只能靠定期回顾实现。回顾带来的好处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当你打开一个被定期回顾的笔记,眼睛一扫,马上就能有一个理解的感觉,而不是在头脑重新花费较多精力理解笔记。

而快速在大脑中重新加载工作空间,能够在必要的时候自然地联想到某个工作空间中的内容,这就是回顾的最终目的。例如:某天在学习网课时,突然想到一个月前的某节课讲的知识点是视频中正在讲的某个知识点的前提,自然就可以创建双链(见双链的两类使用情景中“先链接后笔记”);在复习某个笔记时,突然想到这个笔记的内容可以作为另一个笔记的补充;在学到某个新知识时,想起来曾经学过的一个知识和它有相似之处…像这样的体会和经历有太多太多了。

实践建议

从自己近期的项目开始,用工作空间的思想,管理项目和学习项目所需的知识,使用插件回顾。

4 笔记的分类与工作空间

真的需要给笔记分类吗?我们听过的笔记种类有很多,像是文献笔记、灵感笔记、永久笔记、长青笔记、原子笔记等等。截止到目前,在4章的内容里我都没有提过笔记的种类,除了上一节的“网课笔记”,但其实是指上网课时记的笔记。注:这里的笔记分类不是根据笔记内容分类。

我也曾局限于笔记的种类,思考什么是文献笔记、怎么记原子笔记,但是这对我的工作并没有实际帮助。如果拿工作空间来理解,是我们特定的思维活动决定了特定的笔记形式。而不是在创建笔记前,预先规定笔记的形式,好像不满足某种笔记形式的思考是错误的、不合规矩的,从而固化我们的思考。

换个角度思考,给笔记类型下定义,是为了方便向别人讲解这种的笔记方法,但他们自己创造这种笔记的过程,也是从零到有的。是他们特定的思维活动、个人需求(特定的工作空间)造就了特定的笔记形式。

以文献笔记为例,我们在用的时候总不会真的去读文献写的才叫文献笔记吧。我们都结合了自己的工作内容做了延伸。文献笔记可以是读书时记的、上网课时记的、看网页文章记的等等。说白了,决定一个笔记是文献笔记的标准,不是你在笔记上写下页码、超链接、作者信息等,而是你去“学习”某个东西——这个人类共有的思维现象。类似的,灵感笔记也是根据人类共有“灵感”的思维现象来定义的。所以这两种笔记,相比于常青笔记、原子笔记等来说,更通用、有实践意义,你也能直观的感受到效果。

而我提出的工作空间的概念就是基于对自己大量思维现象的观察总结而来的,应该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如果以工作空间的概念,来重新解释文献笔记,将会是这样的:在电脑上打开电子书,继续阅读新的章节。同时,新建一个笔记。专心沉浸阅读电子书(不记笔记),就是进入阅读电子书的工作空间;在阅读时,看到一句觉得很好的话,想要摘抄下来写点感悟,这时就已经从阅读电子书的工作空间,跳到了一个新的工作空间,当你在笔记中摘抄完并写下感悟,完成了目的,工作空间结束。继续阅读,回到阅读工作空间。本章节阅读完,会看到我的笔记上有了很多摘抄和感悟。而这个笔记实际上,汇总了刚刚阅读过程中许多个相似的“摘抄并记感悟”的微小工作空间的笔记结果。如果刚刚我没有将他们写在一个笔记里,而是把每个微小工作空间都用一个新的笔记来写,用自己的话再重述一边,加个页码,这不就是文献笔记,不就是卡片笔记吗?

结语

到此为止,整个系统的基本思想和实现已经介绍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展这个系统,理想情况下,这个系统会自己发展自己。不能完全理解这几章的内容很正常,只需要理解个大概,动手实践就行,过一段时间回过头再看。如果确实存在影响实践的问题,欢迎留言询问。

这个系列短期也不会继续更新了,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对你有一些帮助,可以点个:heart:鼓励一下我:melting_face:(我会很开心的),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