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G笔记法进阶历程

道术器,
道:打造第二大脑,大脑是用于思考而不是记忆的
器:道和术都正确了,那么器才能起到杠杆和提升效率的作用
所以术就很关键了

如果按照卢曼纸质时代的从卡片盒笔记法的工作流来管理卡片,会发现卡片会出现非常多的冗余。

所以在结合卡片盒笔记法的同时,学习 @ryooo 大佬的 KG笔记法,这个帖子是精进KG笔记法的历程

1 个赞

数据采集流程图

6 个赞

[[KG笔记法]] :white_check_mark:

:date:2023-06-21 @Ryooo 每次和你对话的内容我都保存在ob,我整理出来放在这个帖子中

慢慢放出来,之前都是聊天内容,要整理一下

:date:2023-06-20KG笔记法与卡片盒笔记法

KG笔记法用这个方法可以打造个人wiki,我的官网变成自己的wiki了

当自己有7000条的笔记的时候,整理就很关键了

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本,会让自己的笔记更加爆棚,所以不能用卡片盒笔记法的原著方法实践

所以说推荐这本书的flomo,由于他只做的是闪念笔记,所以他推荐这个方法,但是对输出和整理并没有好处

不过卢曼的工作流,将时间管理的gtd改造用于管理笔记,这个很赞

kg笔记法的 概念 实体 关系 能覆盖所有笔记类型么?

依据知识图谱来的,正常可以包括所有内容

实践了快2个月了,感觉不错,笔记没有那么混乱了

笔记从8000多变为7000多

之前拆解的太细,很冗余

230323 提问个人知识库记录什么?有什么用?:white_check_mark:

问:我现在还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到底知识库应该记什么?公海的知识已经很多,我应该记录生活?当日记?

答:讲点研究结论好了…

从心理学上说,笔记(note-taking)的作用有两个:1)encoding function(编码作用),指的是学生可以通过记录笔记的过程增强学习效果,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storage function(存储作用),指的是学生可以在忘记知识的时候,凭借查阅已记录的笔记快速复习、从而回忆起知识的作用。

如果仅从存储作用的角度来说,现在互联网的知识沉淀那么多,我们已经不需要在记什么笔记了。但如果从编码作用的角度说,笔记本身就是一个促进学习的过程,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当然,哪怕是存储作用,我们能保证忘记知识的时候都能从互联网里找到自己所需知识以供复习吗?我看也未必…

像我自己整理的库,很多词条百科就没有,或者相关知识是零散在各种网页中的。退一步说,就算百科有,我笔记的结构也比百科的结构更符合我自己的认知,更方便我去快去复习

2 个赞

:date:2023-06-26关于自下而上发展专业 :white_check_mark:

问: 每日划线

归根结底,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要丢掉手机,而是把对注意力的控制权夺回来。这是一个连锁反应,只要开启第一步,你感受到控制权回来了,后面就会产生一组正向结果。就像戒手机论坛上的一个用户说的,起初,找回的是碎片化的时间。后来,找回的是对注意力的控制权。最后,找回的是身在真实世界,而不是网络世界中的意义感。

我这个划线打上[[注意力]]的双链, 的确每次都采集都不专业,又不想看专业的教材

自上而下的发展最终能专业么? 先不管是不是专业,先采集

答:其实哪有什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我觉得这种都有点伪概念,

好的,只是便于理解

:date:2023-06-26 一个想法分为两类:行为类和认知类

认知:用kg法分为:实体,概念和关系。实体和概念是原子笔记,关系是永久笔记。工作流也类似gtd,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原子笔记->项目笔记或者永久笔记

行为:gtd的底层,才用子弹笔记法。日,周,月,年

[[ryooo]] [[KG笔记法]]笔记达到4000发现卡片盒笔记法没法用,2023-06-29​:white_check_mark:

酷口:发现研究知识管理的人很多,每个人都有一套理论。貌似都走的通

ryooo:是很多啊

那是因为笔记少

千八百篇笔记,说实话不管理都可以

很多人所以的管理场景都是用笔记管理方法管理管理管理方法的笔记

一旦深入某个学科里,问题就会出现了

问:那这里的专业度有考级制度么?就跟画画或者舞蹈一样

没有但是冷暖自知

酷口:按照达克效应,大部分人是不明白的

ryooo:真是学一点忘一点啊…我说过知识管理的直接量化指标是什么吧

就是检索效率

本身量不多的时候,任何组织方法的检索效率都拉不开差异

量开始上去了,各方法的优劣就逐渐体现了

检索效率这种指标需要考级来体现么

肯定不用啊,找不找得到需要的笔记,自己肯定最清楚

酷口:因为没有标准化,所以讲解的内容,百花齐放会不会误导一些人

ryooo:肯定会啊

大部分人研究来研究去,也就是para和卡片盒…

自己的量也可能不过千

那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咯当然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学会树木也就够了

没有经历过大量的笔记管理,是不知道,简单方法是解决不了的

是的

所以到底用什么方法,取决于自己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

我是4000篇以后放弃了卡片法…

偶尔确定一下路径再搜关键字

:date:2023-06-30 谈及笔记和文章,线性笔记OR网络化笔记

ryooo: 笔记和内容我觉得还不是一回事,就像ob本体和发布, 笔记不太需要给别人看

酷口:上次有人提到文档和笔记的区别,我写笔记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分享,通过分享获得反馈

ryooo:分享的话,功夫花费很大,因为要考虑受众知识结构和观感

酷口:ob publish好用,但是还是不敢用,怕被封,发布在自己的网站上那还好,你想怎么样的结构就怎么样的结构,分享不一定要用公众号,抖音,大媒体,那样会破坏结构,为了适应用户

网络化的知识结构更适合大脑,但是发布出文章就变成线性的了 因为一篇文章有很多的知识点,参考维基百科,每一篇文章都有非常多的链接,目前的发布平台基本上不会允许你带太多的链接,并且只能链接到发布平台,而很多自己的笔记是没有发布到这个平台的

ryooo:难道只有我认为"线性文章"比"网络化知识点"更适合阅读? 我觉得单一线性也不对,网状也不对,应该说,有脉络有分叉吧,其实更底层来说,我觉得叫网络化就不对…21年那会问过群里的语言学博士,她说文章基本都是线性的,没有什么非线性阅读,但其实人类就是在"线性阅读"中学习知识的。现在哪怕wiki仍然也是每个页面是自成体系的一篇文章,我觉得还是文章,只不过在文章的组织上是网络化的。但是大家还是得"线性阅读"

酷口:那应该建设是好是一个个人wiki,通过个人wiki和别人对话, 每天更新wiki的局部内容,不需要告诉别人新发布那篇文章,可以实现每天写作如果组织笔记的时候,就是按照文章来进行组织,有没有问题呢?

ryooo:没有问题,只要你能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不会写完就吃灰,啥都行

酷口:那维基百科类似的结构叫什么呢,每一篇文章可以追溯各种知识源头,只不过说现在写文章可以加入很多超链接,允许读者不用按原文思路读下去,而是跳转到其他文章,知识点的网络化吧

ryooo:wiki那种结构其实只是把线性文章包装成了一个网络,每一个节点都是一篇文章

酷口:而不是卡片笔记那种网络 每个节点是零散的卡片 需要组装,卡片盒笔记法的工作流也是来自于gtd,信息的组织有问题, 这就是为啥要研究kg笔记法

ryooo:唯一的不好就是wiki这种结构基本只有自己明白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别人就不容易明白,只能看到一个超链接。 而传统的文章可能会把不同的wiki节点通过一定的段落过渡衔接,这样读者的逻辑更通畅世界是多维度的 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次每个节点都是点线面的

:date:2023-07-09 讨论卡片盒笔记法和知识管理工作流程:white_check_mark:

  • 原子化的界定范围是不明确的,只能自己依据自己的理解来写一篇笔记,假设一篇笔记1000字,那也可以,假设一篇笔记10字,也是可以的,这里涉及到自己是怎么理解的了。
  • 其实卡片盒要体现知识结构,关键是做好索引目录
  • ryooo:时间管理和知识管理是分开的,这是两个事情。 酷口:最近在尝试时间管理和知识管理进行整合

6.1 问:听1000本书花了多久的时间? 值得么?:white_check_mark:

答:一年

问:效率好高,我一年才看完十几本书

答:一本讲书:30分钟,1.5倍数,3本书:45分钟。 早上通勤时间:1个小时 晚上通勤时间:30分钟,还不说睡前听和跑步时听 时间是挤得出来的

关键是这么快听的目的: 1. 采集讲书稿 2. 了解大概,然后帮助自己选书,听了1000本书,和看了100本书,选出来的书单是不一样的

问:我们真的需要看那么多书吗?需要知道那么多信息吗?

答:一年这么多书给我都忘光了[捂脸][捂脸][捂脸],不需要,只是时间不花在这个上面,也有可能花在:抖音、电视剧、游戏,各种文章。 计算一下投入的机会成本

问:的确是这样 有这个目标和目的,也减少了娱乐的时间

答:时间一种是主动找痛苦去折腾,另外一种是被动被其他信息给消耗了

1 个赞

[[KG笔记法]] 2023-07-13 五彩划线与kg笔记法的结合 :white_check_mark:

现在每一次转发,我都会打个标签,看看这种自上而下的,采集最终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其实这个操作流就是基于kg笔记法,只是我的kg笔记法没有用分类,全部用主题,同时用MoC来做关联

所有笔记都放在一个卡片盒中的,然后通过标签和MoC进行连接,生成图谱的时候,用各种标签进行归类和过滤,不同的标签类型用颜色区别

标签和双链不一样,双链是可以是任何一个实体,无限的枚举,而标签用来做一类实体的归纳

搞清楚这个概念之后,任何一个划线,我只需要,定义它的双链即可,在整理的时候,在思考这个双链应该属于哪一个分类,然后打上对应的标签(最终都会转化为双链)

现在遇到最难的问题是,一个双链下面会有很多的划线,怎么对这些划线进行排序,这就涉及到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的核心,也就是如何做编码

目前的编码,用目录的形式来做,一个双链下面的目录,我尽量会采取一个固定的模式,看到划线,我就归到对应的目录下

再通过衔接词把各个目录内容进行组织,这样就变成一篇可读性稍微高一点的线性文章

:date:2023-07-16离线的html也可以划线:white_check_mark:

在[[chrome]]浏览器中授权后,就可以对离线的html文件进行划线,划线的内容,还可以同步到在线阅读的部分。五彩支持在线文档和离线文档互动。非常厉害

image.png|600

[[KG笔记法]] 关于[[原子笔记]]的颗粒度 :white_check_mark: 230716

cccckx: 原子化的笔记怎么体现知识框架呢? 一个领域能否先建立好知识图谱,有新知识的时候再往上挂?还是先建立知识,再让它们自己组成图谱,感觉前一种比较有条理

ryooo:基本上得想办法先找框架,如果领域的内容太多太杂,一般人没有能力建立一个框架

当然如果对一个领域了解的内容很少,"框架"就可以随便搭了,典型例子就是很多知识管理博主介绍的黄金圈…,这种对于通识基本够用,但如果深入一点,比如到专业领域,这个就不够当框架了

cccckx: 谢谢,但是这个框架怎么体现在笔记里呢,用MOC吗?我感觉思维导图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但是不知道怎么融合

ryooo:这里咱们不去拽moc这种名词了,关键就是你能不能通过划分笔记章节把笔记对应概念的知识结构分清楚,这种划分在大如学科概念,小到具体名词,都是适用的,现成的例子就是百度百科每个词条上的结构

|600

ryooo:至于思维导图,不过是这种框架的可视化展现罢了

cccckx: 可以参考经典书籍的目录,在这个框架中,比如经济学的分类,肯定会分成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等。这种分支学科的介绍,肯定是需要记录在单独的笔记里。这里就通过双链链接过去就行

ryooo:是的,经典教材,综述,都可以

cccckx: 现在有这种插件吗,相当于全局浏览

ryooo: 只能说这种宏观大图是隐藏在全局图谱里的,由一篇篇笔记的框架搭建而成,也就是大概念的框架链接了一些中等概念,中等概念的框架又链接了小概念。这种才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如果整体框架作为一个笔记文件出现,这个文件的可读性就很差了

cccckx:是的,这个和kg笔记法很搭配

ryooo: 而且这里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小一点的概念可能会出现在大一点概念框架的多个地方

因为现在我们搭建的树状结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概念树,而是主题树,这个和生物里种类纲门这种一个概念只有一个位置的树不一样,所以说拿链接拼接比直接放在一个大文件里要好

cccckx:是的,那你现在怎么实践框架的呢?

ryooo:基本上就是一层,大框架在心中,这个就好比看地图一样,不同场景需要看的颗粒度不一样,我想看世界,那我肯定是看世界国家分布,想看中国,我才看中国地图,想看北京,才看北京地图,当然也会有先从世界地图上点到日本,去到日本就想看北海道的情况。就一点点找嘛

cccckx:明白,知识多了颗粒度上面要做一些取舍

ryooo:是的。其实很多时候,中国地图其实已经了然于心了,就不需要我重复的去看…

刚刚说的是这个中心多大的问题

是在中国整一个中国车站,然后同向中国任何一个犄角旮旯。还是中国每个省建一个车站,每个省站再到具体市,再到具体县,显然现有的交通网通讯网都是后者的创建方式,以减少沟通成本…

枫澍棠花: 类似交通,某省的铁路网,公路网和飞机航道网相互独立,数量级也差很多。但是有个统一管理的省交管局。

这也顺便解释了为什么原子笔记的体量差距很大。因为飞行航道网和公路网,本身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ryooo:还是看要设立粒度了,先设省,有必要就分市,再不够区县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