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述的 KG 笔记法,是整个 IRK 知识管理框架中,专门用于处理知识层(Knowledge)的核心方法。为获得最佳理解,建议先阅读《IRK 框架入门教程》,建立对信息、资源、知识三层框架的整体认知。
四年前,我曾在中文论坛发布了初版的 KG 笔记法。当时,它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希望能激起大家对于知识管理新思路的涟漪。四年过去,让我欣喜的是,这颗石子激起的波纹远超预期。在四年的交流中,我看到有人用它整理纷繁的学术脉络,有人用它搭建高效的企业知识系统,更有人将它融入了个人的终身学习体系。
正是这些来自社区的鲜活实践,让我看到了这个方法的生命力,也让我意识到初版教程的局限——它更多停留在思想的阐述,却未提供清晰可落地的阶梯。
因此,这篇“进化版”的教程应运而生。它并非推倒重来,而是这四年我与用户们共同思考的结晶。它将回溯方法的初心,并融入更具操作性的结构化策略,希望能帮助大家将 KG 笔记法从一套理念,真正转变为一个能够长期支撑你思考、成长的知识引擎。
一、方法论的根基:概念与关系
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日常工作中,我们遇到的所有知识,究其本质,都可以归结为两类:
-
概念(Concept) ,即与某个对象、现象或事物相关的知识。比如说“白切鸡的做法”就是关于“白切鸡”这个概念的知识。
-
关系(Relation) ,即讲述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知识。比如“运动习惯如何影响睡眠质量”,描述的就是“运动”和“睡眠”两个概念间的“关系”。
这种“概念-关系”的二元划分,在认知心理学(语义网络)和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领域都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借鉴到个人知识管理中——如果说概念是知识库中的“点”,那么关系就是连接这些点的“线”。而KG笔记法的核心,就是以“点 - 线 -点” 结构为基础。这种结构不仅可以让个人知识有序存储,更能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被笔记软件可视化,从而为推理、发现和创新提供基础。
那么,这套以“链接”为核心的方法,与我们惯用的文件夹、标签有何不同?
文件夹和标签是优秀的“信息收纳”工具,擅长将信息分门别类地“存好”。但它们的弱点在于无法直观地揭示知识间的深层逻辑。A笔记和B笔记可能在思想上紧密相关,却因为被放进了不同的文件夹、隶属于不同的主题标签而遥遥相望。
KG笔记法则专注于此。它并非要彻底取代文件夹,而是在“知识内化”这一最高层级的需求上,通过“点-线-点”的结构化链接,提供了一种能够“超越”传统方法的全新管理范式,将可视化探索与新知创造深度融合。
二、基础三步:将知识连接成网
如上文所述,既然知识分为概念和关系两类,那我们的所有操作,都围绕着如何定义知识库中的“点”和“线”展开。
步骤1:为“概念”建笔记
这是构建知识网络最基础的一步。你应该为遇到的每一个重要名词,比如一个理论、一个人物、一个专业术语、一个产品等,都创建一篇专属的笔记页面,然后将与之相关的所有知识内容,都记录到这篇笔记中。
这种档案化的操作,实际就是将散落在时间线上的阅读笔记、思考片段集中了起来,使得这篇概念笔记可以随着时间自然生长,从而发展为一篇关于该概念的“综述文献”。
举个例子,当我们读到一段关于“手机成瘾”的内容时,我们可以立即创建[[手机成瘾]]
这篇笔记,并将定义、数据、事实、个人思考等与“手机成瘾”相关的一切内容都放入其中。同时,为了方便后期搜索,我们还可以将“手机成瘾”的别名(如强迫性手机使用、smartphone addiction等)补充到笔记的属性区。
这里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小技巧。如果你需要记录一些内容,但不确定它属于哪个具体概念,别担心。先把它放进一个你认为相关的、范围更大的概念笔记里。例如,关于“OLED 烧屏”的知识,如果暂时不想为它单建一篇笔记,可以先记在 [[OLED]]
或者 [[显示器]]
这篇笔记里。先收录,再整理,不要让犹豫打断你的思考。
步骤2:为“关系”讲故事
除了“概念”,我们还会遇到大量讲述“概念之间如何互动”的知识。这时,我们就需要为这个“互动”本身创建一篇笔记。这正是知识网络中“线”的价值所在——它让知识关联了起来。
比如当你想分析“印象笔记和Obsidian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这实际上就是在研究“印象笔记”和“Obsidian”二者之间的异同,需要为这段内容创建相应的笔记。
为了方便未来查找,我们这里对关系笔记的命名格式稍作规范,即:[[概念A-关系类型-概念B]]
。结合图书馆学的研究结果和我自己一万五千余篇的笔记经验,我建议将关系类型限定为以下四种,这已能覆盖绝大多数场景:
- 关联: A 和 B 有什么联系? (例: [[知识管理 - 关联 - 信息过载]])
- 对比: A 和 B 有哪些异同? (例: [[印象笔记 - 对比 - Obsidian]])
- 影响: A 如何导致或改变了 B? (例: [[运动习惯 - 影响 - 睡眠质量]])
- 应用: 如何将 A 用在 B 上? (例: [[人工智能 - 应用 - 医疗诊断]])
创建关系笔记后,我们要做的就是这篇笔记中集中篇幅,把这个“关系故事”讲清楚。
最后,也是关键一步,我们要在相应的概念笔记(如 [[印象笔记]]
和 [[Obsidian]]
)中,链接回这篇关系笔记,从而形成一个稳固的“点-线-点”结构。
这里还有一个实用的小技巧。如果一个关系已经有了公认的名称,请直接使用它。例如,《电压-电流-电阻-关系》直接命名为 [[欧姆定律]]
会更简洁高效。
步骤3:用“链接”织网络
这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另一个关键步骤。在撰写任何笔记时,只要笔记正文中提及另一个已创建笔记的“概念”或“关系”,就用 [[]]
将它链接起来。
比如,在[[幸福-影响-寿命]]
这篇关系笔记里,你写道:“……这种积极情绪会直接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时你就应该使用链接语法把“积极情绪”和“免疫系统”链接起来——“……这种 [[积极情绪]] 会直接影响人体的 [[免疫系统]]……
”
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一个链接都可能成为新想法的孵化器。当未来某天你回顾 [[免疫系统]]
这篇笔记时,反向链接会提醒你,它曾在[[幸福-影响-寿命]]
的讨论中出现过。这种不期而遇的连接,正是创新的源泉。
三、一个好习惯:注明出处
除了以上三个基础步骤外,其实还有一个基础步骤,那就是习惯性地为笔记内容注明出处。
**对于任何源于外部的知识,我们都必须清晰地注明其出处。**这不仅是对知识源头的尊重,更是对自己负责。一方面,这增加了笔记的可回溯性——几年后,当你对笔记中的内容产生疑问时,可以迅速回到原文,重温当时的语境;另一方面,这可以避免剽窃,让你在输出时清晰地分辨哪些是自己的洞见,哪些是他人的观点。
该怎么实现这个习惯呢?做法很简单。
- 如果你使用zotero 等文献管理软件,可以使用 citekey 语法来引用任何参考资源,如
[@Danner2001]
。 - 如果你不使用文献管理软件,对于书籍/文献,你可以采用任何你习惯的引用格式,如
(作者, 年份)
;对于网页文章,你可以简单在笔记句末附上[来源URL]
。简单来说,毕业论文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四、实战演练:处理一条研究发现
理论说完了,让我们用一个真实的例子走一遍基础三步骤。
假设你在阅读文献时,看到一段话:“研究发现,父母的心理控制会影响青少年的手机成瘾。具体原因如下……”。
- 建立概念笔记:创建
[[父母心理控制]]
和[[手机成瘾]]
两篇新笔记。这时我们就有了两个独立的知识点。 - 建立关系笔记:由于这段知识讲述的是两个概念之间的影响关系,因此我们创建关系笔记
[[父母心理控制 - 影响 - 手机成瘾]]
。随后,我们在这篇笔记里,详细记录这项研究的细节、数据、个人思考,并注明出处,如(来源:[@张三2025])
。 - 完善知识网络。
- 先在
[[父母心理控制]]
和[[手机成瘾]]
两篇笔记中的某个地方,加上指向[[父母心理控制-影响-手机成瘾]]
的链接。比如可以在[[手机成瘾]]
里写一句:“导致手机成瘾的家庭因素,详见[[父母心理控制-影响-手机成瘾]]
”。 - 审视这几篇笔记的正文,如果提到了其他已存在的概念或关系,就链接它。
- 先在
通过这三步,一条孤立的信息就真正融入了你的知识网络,成为了一个可追溯、可扩展的有机体。
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点是,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创建关系笔记。如果你觉得一段内容的核心只是在阐述某个概念本身,那么直接将其记录到对应的概念笔记中,并完善相关链接即可。
五、支撑网络长期生长的处理原则
任何知识管理方法,如果无法在时间的长河中自我维护,那么必然走向崩溃。下面这两个原则,正是为了保证你的知识网络能够长期稳定地生长。
独立原则
我们常常会纠结:“这段话,要不要拆成新笔记?”。这是很多用户都会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使用“卡片笔记法”的用户。
解决方法很简单,那就是问自己一个问题:“未来,我是否有可能想要单独链接或搜索到这段话?”
-
如果答案是“是”(比如,这是一个你经常引用的核心论点),那么就果断地把它独立成一篇新的概念或关系笔记。
-
如果答案是“否”(比如它只是对当前主题的补充说明),那就让它留在原地。
我们拆分笔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知识在未来能更精确地“被找到”和“被引用”。
灵活归属原则
大家经常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这段话,到底该放哪儿?”。
比如一段内容,既和概念 A 有关,也和概念 B 有关,你不知道到底应该将其记在[[概念 A]]
还是[[概念 B]]
中,陷入了“分类焦虑”。
但其实不用焦虑,怎么放都是对的。这里有两种做法:
-
懒人做法: 随便把它放进
[[概念A]]
或[[概念B]]
中的任何一篇,然后在里面链接另一篇笔记。 -
拆分做法: 如果它值得被独立,就按“独立原则”把它拆出来,再让
[[概念A]]
和[[概念B]]
同时链接到它。
我们这套系统是灵活的,它强大的链接能力可以弥补任何“不完美”的分类。请记住我们之前说的默认整合,按需分解的实用主义思想,这里正是这个思想的最佳体现。
六、用属性与继承构建结构化知识
当你对基础操作得心应手后,便可以引入“属性”与“继承”这两个强大的武器,让你的知识库从一张扁平的“网”,进化成一个有层级的“立体结构”。
用“属性”定义概念
有些链接,可以让我们对概念笔记进行更精确的查找。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引入属性(Attributes)。
比如,在研究“红米K80“这款手机时,我们可以在[[红米K80]]
这篇笔记中这样记录:
---
别名: Redmi K80
屏幕: [[OLED屏幕]]
处理器: [[骁龙8Gen3]]
发布时间: [[2025-06-26]]
---
这么做的好处在于,未来我们可以利用简单的查询功能,一键搜索所有“处理器”是[[骁龙8Gen3]]
的设备,以实现知识的精确调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链接都应该放入属性区。只有那些可用于检索概念笔记的、与概念本身性质相关的链接才需要放到属性区。其他链接应依然放在正文中,以维持叙事和论证的流畅。
用“继承”构建层级、减少重复
在日常学习时,你会发现很多概念其实都共享同一组属性或是存在一些共性知识。比如,所有“手机”都有“屏幕”和“处理器”,所有“鸟”都“有翅膀”。为了避免重复记录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构建一套继承(Inheritance)系统。
继承目前并非任何笔记软件的原生功能,而是一种我们人为约定的、通过链接实现的逻辑关系。做法很简单,就是在“子概念”笔记中的属性区声明它继承自哪个父概念笔记。如果父概念笔记不存在,那就创建它。
比如,在 [[红米 K80]]
的属性区,我们可以通过 父概念: [[手机]]
这个属性来声明其归属。然后,在[[手机]]
这篇“父概念”笔记中,定义所有手机的通用属性和共有知识。
---
别名: Redmi K80
父概念: [[手机]]
屏幕: [[OLED屏幕]]
处理器: [[骁龙8Gen3]]
发布时间: [[2025-06-26]]
---
这样,我们就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概念层级关系。并且保证同一父概念下所有子概念的属性结构是一致的。同时,由于继承的存在,我们避免了在[[红米K80]]
重复记录那些共通的内容,我们只需要在这篇笔记中专注于描述红米K80的独特之处。当你想了解手机的共性时,点击属性区中的链接,查看父概念笔记即可。
结尾
到这里,KG 笔记法的核心框架就介绍完了。虽然由于篇幅所限,还有部分高级处理技巧尚未展开(具体参考完整版教程),但目前的内容对于大部分个人知识管理场景已经足够了。
KG 笔记法不仅仅是一套操作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引导我们从线性、孤立的视角,转向网络化、系统化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获取的一切知识。
从四年前的初步探索,到如今这篇融合了社区智慧的指南,KG 笔记法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实践者的思考与碰撞。希望这份详尽的指南能为你扫清障碍,让你也能亲手构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结构化、可演进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