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明确一个原则,kg的核心是定义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单元"的定义,并通过为其赋予一个具有高检索性能的名称以提高该知识单元的后期查找和应用效率。所谓高检索性能,基本要求就是名称固定,并且能适用于不同别名的检索。不管程序性知识还是陈述性知识,都可以根据这个原则进行处理。
以《安装Wsl2》为例。这一笔记主要讲述的是wsl2这一主体安装方面的内容。那就有你说的两种处理方法。
方法一把wsl2视为主体,安装仅是《wsl2》的一个章节。这种做法的好处就是具有非常高的检索性,毕竟"wsl2"对于你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非常固定的、符合认知的知识概念,在任何场景下都可以轻松地检索这个标题,从而找到对应的安装内容。缺点就是找到的信息会很多,毕竟"wsl2"的方方面面都会记录在《wsl2》下面。(当然这个在其他场景下不见得算是缺点,因为你的目标可能是获得wsl2的知识结构。)
另一种做法那就是把"wsl2的安装"视为一个单独的知识(笔记),与《wsl2》分开保存,但又被《wsl2》链接。这样就既能保证《wsl2》中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又能在检索某一方面的时候不会拿到太多无关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第二种方法看上去很好,我也比较推荐,但是它这些优点只有遵循严格的命名规则才能发挥出来。很多新手朋友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一味地去使用,很多这样的笔记后期就再也找不到了。
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很难像第一种方法那样形成固定的名称?原因就在于第二种方法的笔记标题基本由两个以上的名词结构构成,假设每个名词存在N种别名,那么这篇笔记标题的检索式可能有N1*N2种,并以此类推。如果再纳入动词结构或者介词结构,可能性就更多了,后期难以被检索基本就成为了必然。
所以,在多数情况下,我优先推荐使用第一种方法。因为第一种方法的唯一缺点也只是找到的内容有点多,但我们可以通过笔记内部的大纲来轻松定位所需内容,所以这个小缺点也就可以无视了。这怎么说都比用第二种方法但后期找不到来得强。
那什么时候用第二种方法?就是等到《wsl2》里的"安装"内容扩充得足够多,或者是这部分内容要被别的笔记引用了,再去把安装部分的内容独立出来。因为这时候,你基本上就能形成一个关于"wsl2 的安装"的固定名称,这样后期找不到的问题就不会有了。
同理,对于"在xxx系统中安装wsl2"这样的内容也是遵循上述的方式处理:先是放《wsl2》安装章节,然后是《wsl2安装》的"xxx系统"章节,最后才是《wsl2xxx系统版安装》。所以说,只要把握基本的原则,所有类型的笔记处理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