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笔记结构的随想
概述 
突发奇想,再考虑一下笔记结构。
目前我的基础结构:
结构解析 
系统文件夹 
- MOC
- global
- Inbox
这三个算是「系统文件夹」,第一个是总的目录——导航起始页。
第二个 _global
是放一些插件配置之类的,像是 Templater 的模板或者 DataviewJS 的脚本文件。
还有一些保存下来的封面图片啥的,也会放在这儿。总之就是那些「整个库都用得上的好东西」!
第三个 _nbox
理论上是临时存放的收件箱但其实没太用上,我创建的笔记好像直接就能找到该放的地方(用 QuickAdd + RapidNotes 快速添加,详见: [[240801_收录卡片的工作流分享|收录卡片的工作流分享]] )
PARA 
- Project
- Area
- Resource
- Archive
大名鼎鼎的 PARA 结构。
目前只用上了一些,还没充分发挥出来。
尤其是 Resource 其实和 ZettelKasten 重合度很高,且目前主要用后者收集资料。
Area 则是和学习笔记高度相关,这次笔记的起因也正是这个——
怎么说呢,前者更解决「道」,后者是「器和术」。
比如「知识管理 / PKM」这个概念,应该在 Area 内;
然后更具体的——笔记软件 Obsidian 相关的,那会在学习笔记里。
类似的,「视频创作」是个更系统的领域,而「达芬奇」这个软件的内容就放进学习笔记里。
这么看来我的学习笔记应当属于 Resources 层级。
Archive 的话,最大的用处是用来塞那些 Notion 导入进来的笔记。
里面有的文件夹其实应该合并进其他层级的,不过数据结构有差异,就干脆都不动了,反正搜索能搜到。
然后现在一些完成了的 Projects 也会放进来,减少思维负担,也能更加聚焦在当前进行的工程上。
其实应该更灵活地使用 Archive 的,把暂时不再关注的 Area 啥的也都移进去。
使用 Obsidian 的“最短链接”设置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这种移动产生的改动。
特殊文件夹 
- 创作笔记
- 工作文档
- 个人博客
- 学习笔记
- 网络摘录
这些大部分承袭自 Notion 时期,分别对应我的「创作内容」(在于创作背后的资料和记录,像是视频的制作笔记、封面参考、直播等等)和「工作内容」(工作笔记、进度、同事交流),这两个其实也可以算进 Area,只不过比较特殊且常用,对我来说也足够重要,所以单列出来。
个人博客打算做一个工作流,让里面的笔记都是「可对外」的,打通之后定期把里面的笔记转成一个静态博客网站的博文 。
网络摘录算是专门给各种「采集工具」准备的:
目前用到比较多的:
- 微信读书:用 Weread 插件同步的微信读书划线
- Clippings:使用 Obsidian Web Clipper 浏览器拓展采集到的网页
- Wucai:五彩拓展同步过来的划线和网页原文
其他的其实都不怎么用了,Omnivore 更是已经死了(
杂项 
- ChatGPT
- MoyNote
- PeriodicNote
- Zettelkasten
这些算是「杂类」吧,要说的话这几个其实共同构成了我的 Inbox 结构。
ChatGPT 是存放 AI 给出的回答,我做了个 Quicker 的 QuickGPT 动作可以一键导出问答作为 Markdown 存到本地。不过现在用得少了。
MoyNote 是自己的随手笔记,也是最传统的「个人笔记」。像这次这篇文章就是在这个目录内。
会按照年月分层级,每条笔记创建的时候自动放进对应的月份文件夹里(由 QuickAdd 实现)。
PeriodicNote 是周期笔记,里面包含每日、每周、每月和每年笔记层级。
DailyNote 算是每天用来规划任务、回顾总结的必备结构……别的倒是不经常记得弄。
最近为了把年度计划拆分到具体可行的时间段里,在 Yearly 目录下新建了季度笔记,把整年的目标分散进每“3个月”,避免到年底了才发现自己没有进展。
然后还有尝试了几年但一直断断续续的「晨间日记」,老实说和 DailyNote 重合度比较高了,在考虑怎么细化拆分。它保留下来的优势是「每年的同一天都在同一个页面里」,所以可以看到过去几年的这天自己在想些什么。
Zettelkasten 就是所谓「卡片盒」了。
不过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那种「序号+字母」之类的编号去记录,我感觉没有必要。
在数字笔记时代有很方便的检索和双链功能,只要用一些方式建立好联系,并留有一些有效的「关键字」够自己快速查找就足够了。
每张「卡片」在创建的时候都会自动添加卡片 Tag,之后如果有合适的新地方也可以直接把笔记挪过去。
然后用 Quicker 快速摘取浏览器里的信息放进笔记里。
如果网址里包含 bilibili 或者 github 之类的关键字,也会自动添加对应的元数据。
结合 Comopnents 插件可以搭建出一个美观且实用的卡片总览架:
总结
也没啥好总结的,看下来这大概就是一些结合了历史遗留以及杂七杂八的「笔记体系」(MOC、LYT、PARA)组成的一个混合体。
不过自己用下来挺舒服的,所以暂时也就保持在这个结构了。
笔记结构这东西,满足两点:
- 对自己来说有可识别的结构
- 方便存取
我觉得也就够了。
其他
相关的资料:
「对笔记系统的思考」卡片笔记之困与秩序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