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笔记和 obsidian 的侧重点是啥?

最近从Ob转到思源了,感觉折腾的次数少了很多,说一下感受。(非拉踩,只是分享软件的不同特点)

区别就是:

OB 是毛坯房,你住进去虽然没有甲醛,但是需要不断装家具、调整布局,装修(安插件、调 css、美化),非常费时才能调整好。但是事实上,就跟你自己设计房子一样,你不是设计师,所以往往会有纰漏,所以你自己安装的房子肯定需要不断调整不断调整。

思源是别人给你全包的房子(基本的功能都齐了),你能直接进去住。虽然所有的家具、美化配置都不是最好的,但是基本都有,你都能直接使用。如果你后续想要新家具,也能从插件商店中安装,缺点是思源的目前插件要少很多。如果你自己有开发能力,那么你能实现和 Ob 中相同的功能。(但是事实上你并没有,不然你早就把 Ob 调教好了)

总结:

  1. Ob 是简陋的房子,需要自己装修,可自定义性非常强,但是定义出错的或者纰漏的概率也大。
  2. 思源是简装的房子,虽然扩展性不强,但是常用功能基本都有,直接住就完事。

两个软件的适用群体:

  1. OB 需要特殊需求的用户,同时对折腾软件具有相当的精神、能自我学习看文档,对编程语言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学习。
  2. 思源适合普通玩家,已经能直接写笔记了。如果你需要高玩特性,也可以通过 API、插件开发等去进行编程处理。
1 个赞

思源笔记无法让反链面板显示在当前页面下方,用着很难受。

是这样的,我一直觉得ob只适合刚需高度定制化工作流的用户,或者和我一样的强迫症

可以的,插件中的增强插件即可,支持反链显示分类等,这个没有加到正式版中我也不能理解。

如果用 Ob 需要折腾,应该除了直接写笔记外还是有些别的需求吧。其实这个问题,也就是有一些使用需求,但是用 Ob 可能自己不知道怎么实现,或者自己实现了但是感觉很累,正好别人有写好的现成的,就用别人的,也就不折腾了。这个“别人的”既可以是插件,也可以直接是另一个软件。

不过有一点你说得很对,自从用了 Ob,我对其他软件的容忍度就大幅下降了。之前一点程序不懂的时候,收藏了好多网址,手机上也下载了一些多合一 APP。后来慢慢感到网站就偶尔用用,多合一 APP 启动速度太慢,全部自己搬到 Ob 里去了。

我 23 年冬季才接触 Ob,之前先认识的思源,当时想找一个能够代替我来 Wolai 的本地软件,但测试时感觉不顺手,似乎是关于拖动块还有一些图标设计之类的,时间久了可能现在也不一样了。因为思源和为知、印象还有 Ob 等众多产品一样是普通的软件服务,所以放弃了也就不再倒回去尝试了。可能从 Ob 转到其他软件的也会一样吧。

思源很好,但唯独有一点缺陷是我所不能接受的,他的文件格式不是原生的 md,就这一点就足以让我把它 pass 掉了。

至于另外的缺陷嘛,硬要说的话就是插件市场不够活跃,没有真正走出中文圈子。(对比之下,ob、notion 的创始人其实都是华裔,但是作为笔记软件,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

当然,ob 也存在一些小小的缺点,比如说上手配置比较繁琐、相对路径的支持力度比较差等等,不过我个人可以忍受。

但是我很喜欢思源的开源精神,如果让我在喜欢的本地笔记软件里面排个序,第一我会选 ob,第二我会选思源,至于其他的笔记软件,缺陷和未实现的功能更多(如 Typora 之类的),就不提了。

其实按照 Steph Ango 的方式去使用 Obsidian 的话,就根本不需要任何配置和自定义,真正的开箱即用。我是从花里胡哨开始了解 Obsidian 的,目前也正在努力摆脱花里胡哨。

老实说,思源的插件社区真的不算好,因为他的客户基本都是国内的,虽然国外目前也有市场,目前看来由于论坛等等国外基本目前看来都还没啥大的发展和举动。

但是插件商店,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国内的软件生态太糟糕了,事实上,国内的软件生态一贯如此,一方面大环境,为爱发电的话,很难混个温饱,所以对于思源这种将功能不错的软件完全开源的举动还是点赞的。细看Ob插件商店的插件,八九成以上的都是国外贡献,而且大部分高下载量的基本都是国外的,所以使用Ob不得不注意的就是具有看英文文档的能力。

对于你说MD后缀这一点,我并非是赞同的,虽说Ob的域名也是采用MD的,但是只要深度一丁点使用场景,你就会发现OB和NOTION、思源等都是有自己的私有语法的,这些都不是原生的markdwon语法,这意味着你导出或分享到别的平台的时候,是需要自行处理私有语法的,值得一称的是notion和思源对双链等都对markdown的导出都有一定的优化元素。然而OB这方面却全然没有任何的举措,这导致我分享内容格外的困难。(我甚至将插件商店中的某个export插件修改了一个星期,以适应我在OB中的所插入的各种私有语法,后来我发现当我有新的需求需要下载新的插件时,我发现我被插件商店控制了。)

在我看来,事实上很多人并非是真的需要那个“插件”,而是需要那个功能,然而插件中的那个功能并非友好,比如我们常见的待办TODO,我看到很多人都用OB去做待办和影视追剧等的数据库功能,然而事实上交互和通知等体验都挺一般的。

1 个赞

你说得很对,不过我现在并没有导出笔记分享给别人的想法,所以还好,另外,其实您说的私有语法也有解决的办法。

一个最简单简单的办法:直接把整个文件用图片导出,就无需考虑格式了,见下:

导出效果:

没错,这个效果也是使用插件做到的。

当然,想必也有想要导出纯文字的时候,这个时候导出纯文字其实也很简单,同样使用插件替换掉原生的 copy 命令,将所有私有语法用正则表达式自动过滤一遍即可,比如将 callout 语法替换为:::note :::,或者直接清除掉。

对于您的看法我很赞同,ob 优秀在插件,同样受制于插件。但其实细究起来,受制于插件的,归根结底,还是记录笔记的我们自己,有时候我们太过执着于 all in one 这个想法了。

我想,其实有价值的文字,与什么形式、笔记软件或者插件都没关系,而在于坚持、认真的记录,祝好。

1 个赞

说起 MD 格式我忽然想起来我没事就喜欢把库里的文件扔库外,库外用 VSCode 打开,因为都是 MD 文件挪来挪去还挺方便的。思源是 JSON 的话可能稍微麻烦一点?

json 格式一大起来,就没有人类可读性了,还是要靠他们自己的软件才行。不过也可以导出 md 文件,具体没试过,想必调整格式又要花很多精力 :thinking:

没事,我估计我这也就是个小众行为,软件开发专注于核心功能就好。

真要说侧重点的话,我觉得关键在于ob以文档为基础,sy以块为基础;ob功能以社区开发为主,sy为作者开发为主。

至于怎么选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工作流。对我来说ob的插件,sy的块就不是选择的重点,基本不影响我的使用。

其实如果思源能够以md文件为主格式(或支持部分、全部导出md文件),用思源可能更舒服些。

用久了ob其实常用的插件也就那么几个,在思源上应该都有相应功能,或在思源的软件生态不必用。

当然,由于md文件的局限,如果支持md的话,在思源的块可能体验就不是如现在的那么丝滑了。

不过,目前ob依然是主力笔记软件,毕竟编辑使用、外部搜索打开md都很方便

OB和SIYUAN来回用了好几次,最终都回归OB了。SY总有一种说不上不不流畅感,而且看似是好像啥都具备了,但很多用不顺手的东西你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没法取消也没法新增,要不就是解决半拉子很难受。OB是真的开箱即用,只要保持克制不要盲目的添加插件就好了,基础功能的基础上,有真正的需求再找相关插件就行了,基本各种需求都能被解决。

使用Obsidian的侧重点是,纯本地MD,方便在其他软件中编辑
Obsidian本体的功能相当的克制,这个要给好评

Obsidian 的侧重点可能是 Files Over App,本质是 markdown 文件编辑器 + 浏览器

Obsidian 的兴起和流传有 ”花里胡哨“ 的功劳,但是并不代表 Obsidian 一定要花里胡哨。

我去年对 Obsidian 的使用产生了深深的困扰,就是在于本地文件这里,而本地文件不属于 ”花里胡哨“ 的范畴之内。

大家是怎么存放一个个笔记文件的?(主要是我是从印象笔记、Notion 时代过来的,对本地笔记文件有点陌生了)

把一些基础、通用的电脑使用问题搞清楚,Obsidian 自然就变得简单了。

Obsidian 看起来这么高的入门门槛都是 ”花里胡哨“ 弄的。

(并没有人规定,Obsidian 必须要做文件剪藏稍后读 + 视频笔记 + 电子日记 + 任务管理 + 项目管理 + 书籍数据库 + 可视化笔记 + 全平台同步 + ……)

我是从思源跳到OB,主要是OB的文件就是.md,txt就能打开,这个很戳我,思源则是一堆乱码,加密的,麻烦了点

siyuan当年其实就是用md的,后面因为md的局限性才换成json的(.sy其实就是json)

因为siyuan一开始就是想做块级引用的,md想做好这点很难。

我是思源的老用户,第一批勇士就买了。
思源真的一切都很好,但是,但是,太卡了。
你记录信息的时候真的很爽,
但是,等你要把它找出来的时候,真的太难了。
打开软件、搜索,慢的话两三分钟才能搞定。
让我感觉我是把信息记录到了一个黑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