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卢曼笔记编码中记录笔记发展轨迹的理解

5 个赞

其实卢曼编码最大的问题不是在怎么分层级,而是在怎么确定哪些内容属于1.1,哪些是1.1.1,哪些是1.1.2。对应到图上就是怎么去确认每一个步长。

这个问题卢曼没有回答,作者没有回答,学界也是处于无定论的状态。这就导致很多读者学习卡片法的时候有些无从下手。

4 个赞

我说的位置并不是指层级(当然它的形象比较像层级)。以编码来表示的位置,记录想法是怎样一步步生长出来的。

我理解的树状结构并不是分类的思想,而是位了生长发展。比如树上的一个叶子,它一定是从某一个确定枝丫长出来的,而枝丫一定是从某个树干长出来的。

我实践了一段时间,过程是这样的:当我想研究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就种一棵关于这个话题的树。当有新的想法产生,就把这个想法写成笔记放到这棵树下一个我认为比较合适(最相关的笔记附件)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树长得好,有些树长不起来。

长得好的树,往往是在种之前我已经对这个话题有一定基础,并能给出一个粗略的树干(1级和2级)。新产生的笔记,基本上都可以挂到最相关的前一个笔记附近。

当然我也想到过,刚开始定的粗略结构,将来有可能认为是不适合新的内容,但这个时候,我认为不再需要改变原来这一棵树,种一棵新的即可。旧的这颗树记录的你是思想发展的历程。

3 个赞

这个方法是不是有点太复杂了,以致于不能聚焦在内容创作

是有点复杂,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就行。

我对它感兴趣并进行尝试,是因为它或者可以解答我关于笔记组织方式的疑问:

  1. 双向链接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但用图谱功能来展示显得太乱。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组织相关联的笔记?
  2. 使用分类的思想来组织笔记(文件夹/标签),会导致对新笔记门槛变高。当新笔记不符合当前的分类,要么放弃不符合分类的笔记,要么增加分类。随意增加分类会导致滥用,就会失去分类的价值。有没有更具包容性的笔记组织方式,让新的笔记可以更容易进入,并跟相关的笔记聚集在一起,方便将来提取有相关性的笔记以便输出

可以参考他的思路,但他的方法不值得浪费时间照搬。卢曼生活的时代计算机还没全民普及,他的方法有一定意义。现在都快步入AI时代了,再用编码这方式记录,你不觉得是在“结绳记事”吗?

1 个赞

卢曼笔记的诀窍在于,他并不是按主题来组织他的笔记,而是以相当抽象的方式给它们编上数字。这些数字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为了永久地标识每条笔记。如果一条新的笔记可以直接指向一条已经存在的笔记,比如评论、更正或补充,或与之相关,他就直接把新笔记加在已有笔记后面。如果现有笔记的编号是22,新笔记就会被编为23号;如果已经存在23号,他就把新笔记编号为22a。他根据自己的喜好,用数字和字母组合,中间再加上一些斜线和逗号,能够分支出许多思想串。例如,一条关于因果关系和系统论的笔记编号为21/3d7a6,其后添加的新笔记就编号为21/3d7a7。
——《卡片笔记写作法》第一章,第一节

受《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影响,我开始也认为数字字母编码在计算机时代是没有必要。但随着了解更多,发现数字字母编码以及它背后代表的树状结构,对于记忆和发展自己的思考历程(思维链路,思考轨迹)有很重要的作用。任意一个笔记,仅从其编码中,我都能快速回忆起我是怎样一步步思考到这个笔记的。这一点在我实践后才有点理解。

另外,我个人的对技术的看法:技术的进步(AI, ChartGPT)不能替代人类的思考。因此,我对技术的定位是辅助我更好的思考,而不是直接给一个看上去很对但无法帮我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

2 个赞

严重同意。工作流可以一样,但是形式要变化

为了更好地说明卢曼笔记编码所代表的树状结构及其作用,最近磕了一点dataviewjs,结合Mermaid, Callout 及 meta bind 插件。做了个树分支导航。

分支导航

操作:

  1. 选择任意一个卡片笔记(分支)
  2. 根据编码规则自动搜索这个笔记的相关笔记并以树状结构呈现出来

这样我找到的就不是单个笔记,而是一个代表我过去思考轨迹的笔记串。

当我想到一个以前写过的卡片笔记时,即使我忘记了编号,我也可以从它所在的树,或者分支前后的笔记导航找到。

编码一定确定,就不再改变了。这个笔记就被永远定位在这个位置上。与网状结构(如图谱)相比,树状结构更稳定和有秩序感。

每一个新的卡片笔记,在创建的时候,就要想想跟原来哪些笔记最相关,然后放在其后面。这样,这个新笔记就继承了这个分支过去的思考成果(也继承其编码),并继续往这个话题迈进。这利于对该话题的长期深入地思考,最终发展出结合自己思考轨迹的洞见。

有了树状结构作为基础,笔记之间的链接(跨分支、跨话题)才更有价值。

3 个赞

这个牛了,操作成本高么?

功夫在 OB 之外… 关键是理解原理。这个只是用来展示,里面有太多根据我自己的习惯定制的东西了。比如用数组来存储编码,用excalidraw来写卡(为了最大程度模拟纸笔)。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来实践。

如果只是想学习Obsidian 的功能,可以去找一下这些相关功能文档。

就你上面的演示来说,这个方法我也在使用,只是操作没你这么复杂。我直接用obsidian自带的白板工具,把卡片(文章)链接在一起,必要时还可以把链接细化到卡片(文章)的一个标题、一个块,还可链接图片、标记各种颜色、拖动调整位置等等。
下面是我用自己的方法做的一个演示截图


每个节点都是明文描述,不论谁一眼看去都立马明明白白的,方便思路整理和分析。
就因为这个好用的白板,我才弃用思源笔记的。

对于计算机技术,大家都知道,是可以代替人类进行逻辑思考、记忆和分析庞大数据等的。人类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的整合技术和数据。所以有没有跟上技术的发展,主要看整合方式是否高效。卢曼的编码记录法,在当时那个用纸记录信息的年代,是较为优秀的信息整合方式。但放到现在的话……看楼主情况,只能说是各取所需吧。

编码的作用在于强迫思考,不要用软件的一些便捷功能去替代,否则只会功亏于溃。

1 个赞

谢谢你的详细回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非常好。我觉得卢曼的编码方式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如果觉得需要,自己实践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可以。对我来说,我认为卢曼卡片盒的原理,包括编码和索引,能满足我深入并长期地思考很多感兴趣的话题。

以上这段话,我认同技术是可以替代人类记忆和分析庞大数据,因此,我也没有实践用纸笔写笔记,而是选择Obsidian。

但计算机技术是否可以完全替代人类思考?以我目前的看法,我认为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不觉得人类现阶段或将来只做整合技术和数据的活。思考还是很重要的,而且我也不愿意人类的思考这个能力被技术剥夺或替代。技术确实可以产生很多看上去很对的答案。但是否能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

谢谢你的回复,很认同你的说法。

实际写卡片的时候,我也是先在大脑回忆与之相关的笔记/分支的编码,然后再决定放在哪个笔记后面,和是否需要连接到其他分支。

我之前写过一点自己关于这方面的理解,见 拙作。文章组织得比较松散,可能可读性不是那么强,不过还是希望能听听其他人的看法。

非常感谢您分享对卢曼卡片盒的思考!您分享的链接信息量很大,从文中能感受到你在这一方面花了很多时间精力进行研究和思考。其中有很多思考对我很有启发。

由于信息量太大,观点太多,我只能抓其中几个说说我的理解(我的理解更多来自于实践):

  1. 块嵌入不可取:直接将A树下的一个笔记a1作为块嵌入到B树下的相关笔记的做法不可取。
    ——应该要按B树的语境建一张新卡b1,重新表述,然后在b1里添加a1作为链接

  2. 笔记编码是否必要? 十分必要。从我实践下来的体会,我认为好处至少有以下这些:

  • 2.1每个笔记在内容里不需要再记录其语境,编码就已经承担了记录笔记原始语境的重要任务
  • 2.2 编码让树状结构内部无限分支的这一特点得到更好的体现和更具可操作性
    • 我在Obsidian 用Dataviewjs + Mermaid 根据笔记编码就可以将笔记所在的家族树画出来,而不再需要用额外的字段记录谁是父节点,子节点,左右节点(参考前面的帖子里的GIF)。所以卢曼编码是很巧妙,也是十分精简的方式地记录了树状结构
  • 2.3 笔记内容抽象成一个编码,可以按需展开(减轻大脑在思考时加载信息的负担)。
    • 这点我尝试举个例子来说明,想象我们的大脑是CPU, 笔记存放在卡片盒是硬盘,当CPU执行具体的任务时(运算),需要将硬盘的数据加载一部分到内存(临时存储)。当我们思考的时候,很多时候只需要加载部分笔记内容,其他相关的笔记只需要加载他们与当前笔记的关系(笔记编码),文字内容不需要加载。如果每次运算我都全部文字都加载到大脑,这对大脑存储/记忆的要求太高了,会占掉用于思考/运算的资源。

很荣幸自己写的东西还能为别人提供一点参考价值(我的文章在知乎放了几个月都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关于你说的第 2 点,我用的表述可能会相对更谨慎一些。假定做法 A 是不编码、也没有引入其他因素,做法 B 是编码,做法 C 是不编码、但用其他替代办法来体现树状结构(比如我喜欢用大纲笔记,或者说嵌套的无序列表的形式)。B 比 A 好用这点我们应该是有相同的体会,不过我不会直接得出「编码必要」的结论,因为可能还需要考虑 B 和 C 哪个更合适的问题。目前而言,我的观点是树状的组织结构很有帮助,不过具体应该用哪种方式来体现树状结构则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人的使用习惯、有没有合适且熟悉的工具,等等。看起来楼主是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
2.3 的比喻挺有意思。说起来心理学中好像把这东西叫做工作记忆,并且也有很多关于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讨论,不过我对这方面了解得并不多。

无人问津我觉得主要原因(仅个人理解,不一定对):你的文章对读者的要求高,首先他必须已经实践过Zettelkasten,并且对遇到的问题有过一些思考,才能理解你说的东西,才能给出评论或回复。这一点就排除了很多人。

我已经收藏您这篇文章,后面应该会不定时翻阅,看看我遇到的问题是否您已经有过相关的思考,这样我可以有对照去寻找我的解决方案。

您的文章有很多干货,我在想,或者您是不是可以考虑做一些图来提炼一下重点,让读者开读之前,可以先有个整体的印象。这样他或者在读的时候,更容易知道读到哪里,还有什么东西。我自己在读到10分钟的时候,心里产生抵触,感到干货太多而失焦。越往后越无法集中注意力。

你在知乎的文章其实我很早之前就看过,最近还想起来有没有更新,前两天还去看了来着。

  • 卢曼卡片盒里的编码确实有多种作用,在电子时代不见得一定需要进行编码,用一个专门的文件模拟编码的效果——建立一个笔记大纲——就可以放弃编码。
  • 关于编码和卡片盒的心得,Bob Doto也写过一系列文章
  • 因我个人的研究兴趣涉及卢曼的系统论,所以其卡片盒对我而言还存在系统论方面的认识(不如说,卡片盒本就是卢曼基于系统论的实践产物)。
    • 卡片盒实质上是一个思考工具,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管理工具。基于这点认识,那么对于思考的形成,就必然有思维链的存在。
      • 在此基础上,并基于系统论中选择这个概念,卡片与卡片之间的关系是经由选择而建立的,思维链也是经过选择而形成的。
    • 思维链的实现,可以用编号,在电子时代也可以用一个文件做管理,参见前面第一点。
  • 后面我会附上《社会系统——一个一般理论的大纲》这本卢曼的系统论著作中,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在中译本导读部分对卡片盒的一些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