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卢曼笔记编码中记录笔记发展轨迹的理解

接上楼

1 个赞

接上楼

  • 限于回复限制,最后一点内容我用文字录入进来
    • 的文献。也许对一位善于考据的学者来说,卢曼的阅读态度是不可取的,容易误解文本,但对于卡片盒来说,并没有误解这回事,只有编号误植或卡片错置的问题;对于卢曼来说,关键不在误解,而在于未来有机会在卡片上补上一笔修正,让自己同时看到(暂时被指认为)错误与正确。
2 个赞
  • 很感谢你的反馈。对读者要求高在我的意料之中,我目前也没想好应该怎么写一篇给纯新手看的文章。不过按互联网上的讨论热度来看,接触过卢曼卡片笔记法、有一些使用体会的人应该也不是那么少,而这篇文章之前似乎没有收到任何反馈,就让我不禁怀疑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 看的过程中如果有不太一样的看法欢迎告诉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习惯的这种写博客文章的风格会让一些读者不那么想参与讨论了,不过这不是我的本意,我还是比较期待有一些有意义的交流的。
  • 我有意识到自己文章的信息密度会相对大一些,不过之前确实没考虑到读者阅读感受的问题,再次感谢反馈。
    • 从读者的角度,我自己读东西有时也会出现类似于「失焦」的情况。这一现象似乎有一种解释是工作记忆的容量达到了上限,而渐进阅读对此的建议是「停止阅读,开始阅读其他文章」。
      • 或许可以参考叶峻峣写的 这篇介绍。不过里面讨论的阅读材料类型和我的文章不太一样,毕竟我的文章主要是一些(未必准确的)观点,而不是事实性的知识,因此那里面讨论的针对事实记忆的制卡在读我的文章时估计不太用得上。
    • 从作者的角度,用一些办法来帮助读者阅读确实值得考虑。我之前的想法是,在这种嵌套折叠的形式下,如果读者完全不展开任何内容,就已经能看到全文的整体框架。不过现在看来这似乎不太够用。
      • 关于如何通过做一些图来标明重点,我暂时没有比较好的想法,之后还需要再想想。
      • 我自己有时会用一些和概念图比较类似的东西(至少从你给的定义来看,它和图形化的 MOC 有许多共通之处)。不过按我目前的体验,这比较适合在自己了解完所有细节之后用来概括总结,而不是向没接触过具体内容的人描述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而且图可能是针对自己的认知方式画出来的,直接拿给他人看不总是合适。怎么画出一张方便读者看的图也许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东西。
2 个赞
  • 同样表示一下感谢。我的博客这几个月一直没怎么更新,把现在标了「施工中」的那篇完成以后,未来一段时间里大概也不会有相对成熟的、可以组织成文章的新观点了。已经写好的文章预计也只会有局部的措辞调整。
  • 你给的这些信息确实很有参考价值,我之后应该会再花点时间看一下。另外,我确实曾经听说过卢曼卡片盒的设计有系统论背景,对此也比较有兴趣。如果我希望了解一些系统论相关的内容,有没有什么推荐的材料呢(除了已经提到的卢曼的这本著作以外)?若是还有和控制论、交流理论相关的材料也很好,卢曼似乎也曾从这两个角度来讨论过他的卡片盒。

关于了解卢曼的社会系统论的书籍:

  • 《 社會系統——一個一般理論的大綱》。这本书是卢曼社会系统论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是其社会系统理论的导读本。之后类似于《社会的法》、《社会的经济》等作品都是对社会子系统具体的研究。
    • tb可以买到电子版和纸质版(应该是影印的,因为中文译本只有台版的,台版的去年还能买到,今年貌似已经没有了)
  • 《 盧曼社會系統理論導引》。这本书出版于1998年,是作者对卢曼社会系统论的导读本,或者说是简略的入门书。作者就是《 社會系統》这本书的译者。
    • tb有纸质版
  • 《 鲁曼一点通 : 系统理论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人,看名字就能知道也是一本卢曼社会系统论的入门书。而且里面是用大众媒体这个系统来举例的,配有大量作者自己画的图,能比较好理解卢曼社会系统论里面的一些内容和概念。
    • 不知tb有没有,应该能找到电子版
  • 《 一般系统论》,汉译本出版于1987年,作者是冯·贝塔朗菲。卢曼从这里面吸收了很多系统论的内容。
    • tb可以买到影印版
  • 建议先看两本导读性质的书。
    • 两本导论书里面还可以按图索骥般的找出很多有关的书。比如帕森斯的《 社会行动的结构 : 社会行动的结构》等等。
      • 卢曼的理论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中也吸收了不少内容,因为帕森斯是他老师。
  • 控制论目前没具体了解过。
  • 交流理论这块其实比较复杂,比较著名的就是哈贝马斯对卢曼的批判。
    • 哈贝马斯曾经批判过卢曼社会系统理论中的内容,例如沟通这个概念。所以如果对交流理论感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一下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 了解他的交往行为理论,我只提一本《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 : 第一卷 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其他的书看个人兴趣。因为哈氏的理论本身也有不小的难度。
        •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就可以看《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 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
      • 但卢曼在看过哈贝马斯的批判后,实际上认为哈贝马斯没有真正理解他的理论。
        • 例如,卢曼对沟通的定义,在沟通的参与方这一点上,与哈氏是不一样的。
2 个赞

非常感谢!这些资料够我看一段时间的了。

关于卢曼笔记编码背后的树状结构,是否只能用卢曼的编码方式来体现,还是用大纲笔记的形式也可以。目前我们都同意,两种方式都是可以体现树状结构的

那卢曼的编码方式除了体现树状结构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独到之处呢?

之前在理解卢曼笔记编码方式时,我有过这样的思考:

卢曼笔记编码可以实现树状结构的任意内部分支。我的理解,任意一个节点,都可以往三个方向生长:
(1)纵向生长:增加下层子节点(如:1 → 1-1)
(2)横向生长:增加自身变体(如:1-1 → 1-1A)
(3)并行生长:增加同父兄弟姐妹节点(手足节点)(如:1-1 → 1-2,相同父节点1)

注:使用了“子节点”,“手足节点”等说法,只是为了方便理解。相近笔记之间,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父子,手足等级关系。卡片的编码更多是表示地址,是位置关联和接近性。

举例说明:

如上面例子,我在创建 obsidian 这一棵树的时候,开始时确定的粗略结构是 1-1 是插件,然后纵向(1-1-1, 1-1-2…)计划是放一个个插件的。

但当我产生“众多三方插件让Obsidian 成为一个大杂烩”这一思考时,我应该将这个想法挂在哪里呢?首先我这个想法是从1-1(插件)这里衍生出来的,但又跟纵向用来放一个个插件的方向不一样。

我最后选择放在1-1A(1-1的横向)。从编码可以看出1-1A和1-1-1都是1-1的子节点,但它们的生长方向已经不同(纵向,横向)。

同样,在1-1A这个节点,也是可以有3个方向生长的:

  1. 纵向:1-1A-1
  2. 横向:1-1AA
  3. 并行:1-1B

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有纵向,横向,并行的生长方向。每个方向代表往哪个维度思考,这个完全可以根据不同人的习惯,不同的思考链路来灵活分配的。而卢曼的编码方式,可以满足树状结构任意内部分支,并在编码上能体现出思考方向的变化

我没有研究过卢曼是否也这样用,但是他的编码方式我在实践的时候这样用是非常舒服的。思考方向的变化是经常发生的,我以前用分类的方式(文件夹/标签)组织笔记的时候,出现思考方向变化就十分痛苦。

大纲笔记软件我用得不多,思考方向的变化这一点不确定能否体现,怎样体现?(这个提问仅为探讨两种方式可能有的差异点,不是认为谁就一定比谁优胜。选择用什么工具/方式一定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自身情况来决定的)

1 个赞

赞同,碰到一些交叉的就很难去定性,我猜想作为知识管理来说网状结构是不是比树状结构要好

  •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你的这个例子好像同时涉及了用于信息管理、用于思考的两类笔记。各种插件的用法属于事实类的信息,而新笔记是自己的想法。
    • 个人认为这两类笔记还是很不一样的,它们所适合的组织方式也有所区别。比如在信息管理系统里,树形结构用来表示分类总体而言问题不大,而在思考系统里,我自己的体验是用树形结构来表示语境更合适一些,这对思考方向变化的接受程度比较高。
  • 因此,我目前采用的做法是把这两类笔记分开管理,它们有不同的根节点,两部分之间可以建立链接。(从根节点开始区分可能也不是必须的,不过个人的建议是越浅层越好。)
    • 如果我遇到你的这种情况的话,我也许会新建一条笔记 1-3: Obsidian 的使用体验,这个节点下方的内容都当作思考系统;然后把这条待加入的新笔记编号为 1-3-1,并和 1-1 号笔记相互引用。
    • 如果预计未来的相关思考会比较多的话,也可能是新建根节点 2: 笔记系统,下面是 2-1: 技术因素对笔记系统的影响,这条新笔记是 2-1-1,而 2-1 下面或许还可以讨论编号/大纲两种形式的差异、电子笔记与纸质笔记的差异等话题。
    • 若是已经有一些笔记在讨论(其他方面的)技术因素影响,或者是「可扩展性」/「多样性」之类的话题,这条新笔记也有可能直接挂到它们后面去(笔记的表述可能会有些调整),然后补上许多链接。总之思考系统的处理方式会比较灵活。
  • PS:卢曼的笔记里确实偶尔会出现两类子节点,比如 9/8 后面同时有 9/8a9/8,1,不过似乎一般不能说是表示两种不同的生长方向。
    • 我的理解是卢曼为 9/8 卡片的某个词加了脚注,脚注的内容写到了 9/8,1 卡片里。
    • 用这两种不同编号来表示想法的不同的发展方向或许也可以,我没试过,不过我比较担心只有两种方向会不会有点少了。对我来说每个子节点都有可能是不同的发展方向(虽然也有很多情况下,有一部分子节点上写的是一些比较连续的文本)。
  • 卢曼的编号系统其实是存在分支问题的,即会存在从同一个节点再度分支时出现编号重复的情况。所以卢曼为了解决分支问题,在编号系统中用了两种不同的分支技术。
  • 而我们目前使用编号的情况,一般都是这样:
    • 比如,1是根节点,而1.1、1.2、1.3都是子节点,代表三条不同的CoT(Chain of Thought)。但这种方式在同一条CoT较长的情况下,会出现编号过长(分支过深)的情况。例如对1.1这条CoT不继续扩展新CoT,而只是延续的话,后续的子节点就会变成1.1.1,1.1.1.1,1.1.1.1.1…
    • 而卢曼编号系统中的同一条CoT,则会是这样:
      • 1.1这条CoT的后续节点会是1.2、1.3、1.4、1.5…
      • 可以看到,卢曼这种对编号的使用方式,会解决编号过长的情况。
      • 但就像上面说的,这种使用方式就出现了分支问题。即1.1是1的一条Cot,那么如果要对1再度分支,那么这条分支的编号要是什么呢?那么就出现了1.a的情况。即用字母这种不同于数字的符号作为第二分支的元素。
        • 那么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对1的第三次分支又该怎么定义编号呢?
  • 对编号问题的讨论,具体可以看这篇内容card numbering
  • 是不是将事实和思考分开,这点我倒没有想过。目前不分开好像对我也没有造成什么困扰。比如某个插件的基本用法(事实),和基于这种用法我怎样去解决实际问题(包含思考)我是将这2个笔记放在一起的。可能这样更符合我的思维习惯吧。

  • 生长方向只有两个是不是太少了,出现第三个方向怎么办?我目前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不完美但能用的方案倒是有:用负号,比如 1-[-1], 1-1[-A],技术上是OK的,就是观感差点,这样可以增加到4个方向。实际上我是尽量避免出现第三个方向的。目前两个方向已经基本够用了

  • 在实践中,生长方向这一点在我回忆某个分支的时候,提供更多的信息,仅从编码就可以知道这个分支在生长过程中出现过的思考方向变化,让这个分支在我脑中呈现的时候更立体。

楼上我贴的那个对编号问题的讨论,里面给出了解决分支问题的编码方案。

连续字母的方案我之前也想过的,是可以的。谢谢您的分享!

树状结构和网状结构并不是对立的。我的观点也并不是要放弃网状结构,而是在树状结构的基础上来结网。想象一下:有两棵树,A树的一片叶子跟B树的另一片叶子有一根藤蔓连接。当不同的树/分支的不同叶子相互之间不断连接,就形成了在树状结构的基础上的网络。

以下是我之前和Ryooo有过的讨论,关于个人知识管理,我们举的例子:

Ryooo: 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比喻,知识管理就好比把别人送给我们的乐高拼图拆成一个个小零件,分类存放好备用。当我们需要制作自己的拼图时,再从自己的拼图仓库中按需选用零件,从而快速搭建自己理想中的拼图。所以,当我们讨论任何“笔记方法”的时候,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它的组织方式,因为组织方式直接关乎查找笔记的效率,从而间接影响后续的知识创新

Terry: 举一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比如一对新人,男女双方的结合,用链接(纯网状)的思路,这对新人的发展基础也只是他们两个人。而用卢曼编码(形象为树状结构)的思路,这对新人的发展基础是其所在的家族树分支的结合(甚至是双方的整个家族树的结合)。

从我们举的例子,可以看出我们的核心分歧点是:关于个人知识管理,重点是知识的组织还是知识的发展。Ryooo的关注点似乎是如何组织海量的知识,而我的关注点是如何发展自己的想法。这两者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应用场景不同,关注点的不同而已。

我认为卢曼卡片盒/Zettelkasten是很适合追踪和发展自己各自各样想法和思考的,跟我希望通过它来辅助自己不断产生新的创意和洞见的需求吻合。

  • 以下假设笔记 1 下的已有的一条分支是 1a1b1c
  • 你提供的链接里面似乎把第二条分支写成 1aa。不过我比较担心这种做法会遇到重复的问题。至少我在卢曼的笔记编号里看到了 60 这么大的数字(21/3d18c60o9),如果是字母的情况,那编码到 z 以后的下一个似乎就应该是 aa,就和第二条分支重复了。
  • 个人猜测卢曼用过的做法是(可能和你给的链接的最后一种做法有一点类似),第二条分支写成 1,11,1a1,1b,第三条是 1,21,2a1,2b。不过我目前还没有对此进行考证(部分原因是我不会德语 + 现在只有第一代卡片盒整理了文字版本 + 还没去找好用的德语翻译的 API)。
  • 似乎大纲笔记在这方面要灵活一些,把(逻辑上的)1b1c1d……改成 1a11a21a3……也就调一下缩进的事情(如果已经有 1a1 及后面的序列,它们也需要相应调整,这同样不算麻烦),子树所有节点的逻辑位置自动改变,也不会破坏已有的链接。
  • 其实我指的信息系统、思考系统的区分主要是在目的的层面,而不是内容的层面。
    • 我对信息系统的期待是,如果我要检索特定的(事实性)内容,我可以很快地把它提取出来。而对于思考系统,我希望用它来思考问题、发展一些想法,并且发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组合可能性(所谓「surprise generator」)。
    • 因此,我也会在某技术功能记录后面(信息系统内)写一些可能用法的思考,因为我通常不打算系统地发展这种想法,也不太会基于它的语境发展出大量的内容。
      • 不过这里针对的是 从工具到问题 的逻辑。如果是反过来,针对特定问题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需要用哪些工具,我倾向于放在思考系统里面,并在适当时候引用信息系统里各种技术工具的信息。
    • 一些社会事件/史实/研究结论之类的事实性内容我经常也是直接放在思考系统里面。如果有年谱这样的成体系的事实类信息,我会把主版本放信息系统里,然后在思考系统里链接过去(或者说建立副本),毕竟链接的一大用处就在于实现「多重存储」。
    • PS:刚意识到「思考系统」的说法可能有点误导性,还是叫「思考工具」比较合适;毕竟我这类笔记的许多内容也是来自别人的观点、分析、理论、方法等,不是只记自己的想法。目前而言我对它的检索性能也还比较满意,只是这里涉及的检索对象大多不能被称为「事实」。
  • 另外可能你对编号含义的理解和我不完全一样?按我的理解,编号在某些时候确实代表想法的发展过程,但也并不是所有时候都是如此。
    • 卢曼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在阅读时,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把这些书整合到笔记系统中。」这里卢曼应该是先有了想法(阅读时产生),然后才去找笔记中可接纳它的位置,并根据这里的语境写下这些想法。
    • 另外编码唯一性可能也没那么重要。按卢曼在 《与卡片盒交流》 里的说法:

      通过链接,我们可以在不需要太多工作或纸张的情况下,解决多重存储的问题。使用这种技术,我们把一个新的卡片笔记放在哪里就不那么重要了。如果有几种可能放置的位置,我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个,只需通过链接来记录联系就好了。

    • 因此,我个人的观点是,卢曼的编码(主要地)不是为了 记录笔记分支发展过程 而设计的。当然你对笔记所起作用的期待也可能和卢曼、和我不太一样。
  • 你理解错了那个白板中第四种尝试的意思
    • 白板中的1a、1b、1c实际上是1的三条分支而不是一支
    • 1aa是1a的分支,而不是1的分支
    • 例如,21/3d18c60其实是21/3d18c这条分支的第61张卡,而不是这条分支的第60条子分支
    • 总的来说,这种编码方案是用字母完成分支功能,数字完成分支延续功能。这种方案比字母与数字交替使用在查看分支上相对来说更清晰明了。但是不是更好就难说了。
      • 同时,这种方式我认为并不适合现在的笔记软件使用。因为目前大纲型笔记软件或者用一个文件作大纲型笔记管理,它的分支方向都是向下及向右的,而向右又必须先向下才能向右,这就导致无法达成上述白板链接中那样的分支与延申效果。
        • 例如:
          • 1a
            • 1a1
            • 1a2
            • 1a3
            • 1aa
              • 1aa1
              • 1aa2
        • 看起来太别扭了。
  • 卢曼第一代卡片盒与第二代卡片盒在编码使用上是有差异的。
    • 例如,第一代卡片盒里面的编码在具有分支功能的基础上,另外具有很强的延续讨论功能。
      • ZKⅠ中的12.5这一条分支,12.5认为组织所享有的权利的特征是积极性。12.5中分支并引用了12.5.1、12.5.2、12.5.3。
        • 12.5.1讨论积极性应当由国家的法律机构决定,
        • 12.5.2讨论国家优于法律的历史
        • 12.5.3讨论强制并非是法律的必要特征。
      • 而在字母分支中:
        • 12.5a认为法律的积极性与主权概念有共同的起源,且这一张引用了12.5f,12.5f是说明在霍布斯那已经表明了主权是法律积极性的保证。
        • 12.5b说明法律的积极性由古斯塔夫·雨果最先提出。
        • 12.5c讨论法律由国家制定。
        • 12.5d讨论积极性意味着国家具有权利。
        • 12.5e则讨论法律实证化对平等的影响。
        • 12.5f在前述12.5a中已经提到
          • 12.5f、12.5f1、12.5f2、12.5f3四张卡均是霍布斯关于法律积极性的论述。
            •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数字具有延续讨论的功能。
        • 12.5g讨论法律的积极性可能意味着权利向组织功能化的问题。\
        • 12.5h讨论实证主义中的积极性概念
          • 12.5h、12.5h1、12.5h2都是讨论凯尔森对积极性的论述。
      • 从12.5这条分支可以看到,编号的作用在于对原卡的内容补充、延展,或是对原卡内容进一步讨论的结构分支。如霍布斯和凯尔森的那一小串卡,实质上都可以作为一张卡,但受限于卡片的大小而只能进行内容的分割,再通过编号来串联,防止意义链路的断裂。此时,其实编号的功能就已经清楚了,一个是定位和引用,一个是用来分支讨论。而内容补充这个功能只是被迫演化出来的,从12.5对12.5f的引用和12.5f-12.5f3的内容就可以知道
        • 另一个例子是,8.5、8.5a、8.5b、8.5c、8.5d都是讨论系统的特征。
          •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明显看到字母其实也具有延续讨论的功能,这不是数字的专属功能!
      • 所以第一代卡片盒中的字母与数字在功能上是等同的,两者并不是各司其职,两者都可以分支+延续讨论。
    • 在第二代卡片盒中(具体可以直接看第二代卡片盒目录总览),以21/3d(系统的概念[系统概念的澄清])这条为例:
      • 21/3da是 定义
      • 21/3di是 系统概念的历史
      • 21/3d1是 系统概念-库存概念(对库存功能的分析)
      • 21/3d5是 帕森斯系统理论/系统概念
      • 21/3d14是 系统泛化
      • 21/3d15是 系统/身份(这是一个差异)
      • 21/3d16 系统的内部秩序
      • 21/3d17 行动系统-期望理论
      • 可以看到,存在双字母和字母+数字两种形式。
        • 对双字母组合的功能,以21/3d(系统的概念[系统概念的澄清])这个节点来分析的话,21/3da定义与21/3di系统概念的历史这两个节点明显是对21/3d的延申和扩展(即深入)。
          • 这一点可以再以21/3d18c(世界的复杂性)为例
            • 21/3d18ca 复杂性的概念
            • 21/3D18CG 复杂度 / 尺寸
            • 21/3D18CK 复杂性的多维概念
            • 21/3d18cl 复杂性概念的历史
            • 21/3D18C5 有组织/无组织的复杂性
            • 21/3D18C6 系统/环境复杂性
            • 21/3d18c13 复杂性守恒
          •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到,双字母组合的第二个字母,是对第一个字母指代节点内容的概念方面的延申和扩展。
        • 而数字部分,则更多的是对21/3d这个节点(即前一个节点)进行话题的分支,而与第一代不同,不具有延续讨论的功能。
        • 那么数字+字母这种形式呢?
          • 以21/3D8 系统嵌套(子系统)这一个节点为例
            • 21/3D8a 互惠(权力交换)
            • 21/3D8b 系统的兼容性
            • 21/3D8c 冲突函数理论
            • 21/3d8d 部分/整体方案(本体系统概念)
            • 21/3D8G 子系统概念
          • 可以看到,数字+字母这种形式中,字母和字母+数字这种形式中的数字功能等同,即对前一个节点进行话题的分支,而不是延续讨论。
        • 那么就此而言,第二代卡片盒中的字母与数字在功能上同样是等同的,但具体的功能却和第一代中所有区别,即两者都不具有延续讨论的功能,只具有分支功能(至少目前公布的第二代卡片盒中没发现这样的情况)。例如前文提到的12.5f、12.5f1、12.5f2、12.5f3与8.5、8.5a、8.5b、8.5c、8.5d两条讨论链。
        • 而第二代中双字母(甚至三字母)的组合却具有不一样的功能
          • 再以21/3D27f 社会系统理论的应用领域(系统类型)为例
            • 21/3d27fA 有组织的社会系统理论
            • 21/3d27fB 社会理论 – 社会作为一个系统
              • 21/3d27fBa 社会观念
              • 21/3d27fB12g 分层,分层
              • 21/3D27fB17 中心 / 外围
              • 21/3d27fB18 世界社会
              • 21/3d27fB20 社会系统环境
            • 21/3d27fC 组
            • 21/3d27f1 层次差异 互动 / 组织 / 社会
            • 可以看到,这一条中不仅有双字母组合,甚至有三字母
            • 结合21/3d(系统的概念[系统概念的澄清])与21/3d18c(世界的复杂性)这两条,三条综合来看,我目前认为多字母的组合是对前一个节点(字母结尾的节点)的一个深入,而不是分支。也可以认为是在一个链条中插入了新的内容,以对父节点进行深入探讨,而不是产生新的分支。
              • 例如,如果要对节点中的概念进行深入讨论的话,在已经产生了多数子节点的情况下,用数字往后延续明显不利于事后的查看(父节点可能没有写太多这方面的内容,而深入的内容却在茫茫子节点之中)。因此,用多字母组合演化出这种深入(插入)功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因此,综合来看,第二代卡片盒中的字母与数字具有分支功能,而不具有延续讨论功能。多字母组合具有深入(插入)讨论功能,而不具有分支功能
        • 这个结论只是暂时的,等第二代卡片盒公布的越多,越有利于认识到现有的认识错误。
1 个赞

字母用来分支,数字完成分支延续——这一点我在实践中的体会,确实比数字和字母都用于分支要来得更清晰,也更容易记住这一分支,因为回忆的时候,这个分支更立体了。(为了方便自己的理解,我用了横向和纵向这些方向词来描述 :rofl:

大纲型笔记软件我没怎用过,不过我也觉得,它是平面展示的,只有往下一个线性方向,很难体现不同分支的方向,简单说就是不够立体。

很佩服你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思考,我更多是实践型的。

所以如果抛开卡片大小的限制,就可以不用为了延续想法而延伸编码。这样的话编码的作用就更贴近于图书馆中的分类号了。从21/3d以及21/3d18c两个分支的子分支里都看到了通用复分法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