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杂言
大家好,我是既有寒木-又发春华(名字太长了)可以叫我小璐。
我使用ob记笔记已经一个半月了,应该不能说是ob小白,那就是ob小灰吧。
之前我并没有看过很多关于ob笔记管理的文章,想要萌生需求之后再管理(可能是没有耐心)。经过一个半月的使用我逐渐——乌糟。心情如下:
这真是一篇有思想的文章。
那么趁我的ob第二大脑还没有从一撮乱麻到一团乱麻,我就要思考一下——整理一下。
——正片开始——
闲谈杂论笔记故事
笔记起源
追溯远古时代,随着天人的分离,人类逐渐失去自然的感知能力,从而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从采集狩猎到农业文明,人类需要能够预知气候而定时节来指导生产生活,也就是遵照天时与万物互生。这样就确定了形成文明的第一个研究对象——天地乃至宇宙。
可以这么说吧:她仿佛是永远变易着的,比这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还要捉摸不透,又仿佛年年月月有定数,不似人心那般随机应变。她推动着日月星辰,推动着天下万物,她的神秘与美好勾起人类本能的倾慕,她的长久不衰给予短暂的生命与初生的文明无比的安全感。
——看到这里如果觉得我在跳大神就退出吧——
我们如何理解她?由于感知能力的退化,人类逐渐使用符号语言进行通信,所以理解的第一个层次就是描述与命名。可是,这其实很难,她是可说可描述的吗?我们的描述是否只代表了我们的认知?显然,她与她的描述不可能等价。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尽量近似的描述她?这就要求我们发明一种最贴近自然的语言,象形文字,由此而生。抽象成文后,用文来描述宇宙、总结天象,这就是天文,也是文字的起源。
文字的形,来源于天象和物象,也就是宇宙的万象;文字的义,来源于万物的状态;文字的音,来源于音律的性质。如此,造字便成了理解宇宙的第一步。有了文字来描述宇宙的变易后,为了进一步能够精确的简洁的推算和通信,度量宇宙的变易、气的变化,文字就被进一步抽象成了数。
第一篇笔记终于在宇宙中脱颖而出,凝结了伏羲春秋冬夏无数次的天文观测与计算,那就是河图。
我们为什么要记笔记?
观天之道(抽象输入),执天之行(输出),尽矣。——《[[黄帝阴符经]]》
伏羲式作河图以指导人民,这个为宇宙做笔记的过程就是抽象的过程。为什么要抽象?是为了能够为人类所理解,能够流芳万世。我们普通人做笔记的目的也是如此,一是让自己理解(也就是抽象输入),二是能让他人理解(也就是输出,表现为演讲与交流之类)。
我们为什么要管理笔记?
随着人类的发展,知识越来越多。我们需要整理以使知识体系严明而防止因混乱堕入谵妄,还使知识得以妥善保存而能广为传播或流芳百世。
笔记管理办法分析
集合思维——文件夹、标签
集合论是数理思维的代表产物,极具实在性和定域性的气息,奠定了现代数学的基础。集合具有语言和工具的作用,能够辅助明确锁定、准确表述和正确理解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使研究对象具象化、数量化、分类化、归理化。——摘自[[01集合]]
以集合思维为内在的是文件夹和标签。
文件夹式的笔记管理主要体现在笔记的分门别类上,一个个大集合套一个个小集合表示包含关系,但是由于分类角度的多样化,集合名并不能揭示除这一角度之外的笔记特征,而且文件夹集合并不能表示交集关系。这样我们就在各个笔记上发明并打上标签,其实本质是在文件夹之外新建很多新的集合,且这些集合会有交集,通过运用子标签可以表示集合的包含关系。
子标签表示方法:#父标签/子标签
插件辅助补充:
- tagfolder插件,还原标签文件管理的本质。
- 辅助说明:标签文件夹每下一级就有两个标签交集。
- 我的配置:关闭use title,hide选择only,页面expand limit选择no limit,打开merge
- tag page preview插件,点击标签显示同标签文件。
- tag wrangler插件,补足ob标签管理的不足,可以在标签页面重命名、指导标签搜索等
然而,尽管标签能够表示集合的所有关系,我们依然可以用文件夹来表示我们的“星标”分类标准。相对于标签分类,文件夹分类更单一铁打,不易被滥用,便于深刻记忆以便快速定位笔记路径,也便于我们与经典主流管理对接、多端同步之类。
集合分类的思考
如何分类?根据分类工具文件夹和标签的特点及主要可能事故,可以有以下原则:
- 注重参考现有分类法,思而不学则殆,杜绝拍脑门空想
- 先定分类角度再分类,先分大类再分小类,扣好分类的第一颗扣子
- 无需顾忌分类重合,标签用于标准分类,文件夹用于模糊分类
分类角度的探讨
上面讲到伏羲观天垂象作河图定节气,这个过程就揭示了一种时间分类角度:输入——输出。
而要是加上大禹治水作洛书定九州,因为河图法天,洛书法地,这两篇笔记之间就又揭示了一种空间分类角度:领域。
我认为应该没有第三种分类思路了,还有思路的小伙伴希望能踊跃提出。
这两种分类角度并不冲突且能互相成就形成工作流。用文件夹作空间分类,标签同时作时空分类
既然两种分类如此明朗,为何分类还会如此混乱?
时间分类
如果细化时间分类,则有:
- 收件箱|待输入:比如一会儿再看再研究的文章或任务,一般在计划内,也可以无关计划。
- 留中|待输入-长期:比如一些不在计划内有空再读的杂文、或者现阶段研究不了的东西。
- 留中的意思: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答。
- 研究|输入-输出中:比如现正聚焦于一篇或几篇笔记进行抽象理解和创造。
- 归档|已输出:比如已经成文融入自己的知识领域的笔记。
- 归档的意思:指将处理完毕且具有保存价值的事情或文件经系统整理后交档案室(馆)保存备案(备查)的过程。
- 废纸篓|输入-输出草稿:比如已提炼的原文、流水账笔记之类需要统一删除的
- 留档|输入-输出草稿:同上但值得纪念不舍得删的,或者以便以后查漏补缺。
- 留档的意思:某个机构或单位保留了你的个人资料等信息,面试时如果简历被留档,则代表这次面试不合适,该单位会保留面试者个人资料,在有其他的合适岗位时再通知面试者,通常是婉约拒绝的一种方式。
(名字是随便起的,暂时想不出更规整的标签名)
- 留档的意思:某个机构或单位保留了你的个人资料等信息,面试时如果简历被留档,则代表这次面试不合适,该单位会保留面试者个人资料,在有其他的合适岗位时再通知面试者,通常是婉约拒绝的一种方式。
时间分类的笔记流程图如下:
- 收件箱↓
- 留中↓
- 研究↓
- 归档→领域文件夹
- 废纸篓→×
- 留档↑/-
还有什么细化节点敬请补充~
空间分类?
福科在《词与物》一书里面讥讽的知识分类学家:他们收集的知识越来越多,给自己造了很多房子,住在里面,认为这些房子就是他们的思想。这种人,最登峰造极的成就, 就是成为一个学者。尼采是这样评价学者的:他们是上等的钟表装置,只要给他们上紧发条,他们就会准确无误的报告时刻而发出谦虚的滴答声。
尽管现在已经有许多专业的分类法,但或许对于个人来说仍然容易水土不服。我们记笔记是为了理解世界与天地人相接、发展个人成为贤人君子的,而不是为了成为上述的“学者”。
空间分类的复杂与多变是来自于人类对事物认知本身的复杂与多变。比如时东周人头翻滚图法典籍失散,而有百家争鸣,这是对治理天下认知混乱且各成一派的现象。如庄子所说:“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避免这种分裂的领域分类就需要保持与天地实际、古之圣贤相接。比如少接触浅人妄人之书、流散无穷的知识、低级趣味和垃圾智力活动。是以为道日损而能为学日益。
空间分类的无限细分则来自与人类对事物认知的指数级增长。对于管理如此多的知识,从古至今的主要载体都是图书馆,我们要分类并管理知识,图书馆的分类可以参考一二
如:中图法
参考了很多不便列举来源想知道来源私信我的笔记分类随想:
- 个人自留地:总领计划、日记、文集
- 士人教育: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身学问。流俗的“提升自己”。
- 易:研究变易、格物致知的学问,群经之首,中华文明的总源头。
代表典籍河图洛书、易经之类。- 细分:天文、地理、数学、科学、语言、历史…
- 道:教人如何模拟天道治理人事物的学问,是对易的总结与升华。
代表典籍道德经、庄子、黄帝阴符经之类。 - 儒:侧重道生、资之功,教人德与德治的学问。大道废而有仁义。
周公始为儒,孔子弘之。代表典籍礼记、论语、尚书、易传、春秋、诗经之类。- 细分:礼乐、诗文、美学、经济(经世济民之学)…
- 法:侧重道刑之功,教人法与法治的学问。礼崩乐坏故有法。
代表典籍管子、商君书、韩非之类。- 细分:法律…
- 兵:侧重道杀之功,教人打仗戡乱的学问。法坏世乱而有兵。
代表典籍武经七书(汇编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三略、司马法、尉缭子、李卫公问对)。- 细分:军事、武术…
- 医:侧重道生、资之功,教人怎样不生病的学问。
代表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类。- 细分:养神、养生、汤药、针灸…
- 源流列表:
- 易
- 道
- 儒
- 法
- 兵
- 法
- 医
- 儒
- 道
- 易
- 易:研究变易、格物致知的学问,群经之首,中华文明的总源头。
- 农工商教育:主流教育,考试科目分类、行业专业分类即可。
- 如攻陷高考:语数英物化生
- 如业余技能:做饭、开车、书法、画画
- 旁门左道:一些迷途的知识,如宗教、墨家、心学、之类唱跳rap,应当笑之焚之坑之。
逻辑思维——列表目录、思维导图、关系图谱
逻辑思维是数理思维下思维活动的必然产物,建立在人类语言之上,是辅助描述知识的语言和工具。逻辑用语能够辅助准确表述和正确理解对象、概念,合理推理论证结论,使知识体系相对自然更封闭化、自洽化,使得语言能够脱离自然获得后天抽象实在。——摘自[[02逻辑]]
用集合归类笔记,感觉还是不够一目了然,集合的命名太多,反而让我们看不清具体的笔记,看不清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时就要用到逻辑思维。相对于集合思维而言,逻辑思维更加有序,更加有方向性,知识随着人文发展越来越多,逻辑的出现就是服务描述知识,那么将逻辑外置就能管理知识。
在逻辑思维之前,我们大多依赖大脑的感知计算,之后则依赖逻辑与人类发明的先决概念,脱离了真实,所以这是一把双刃剑。
在继承集合思维的前提下,更以逻辑思维为内在的是列表目录、思维导图和关系图谱。
列表目录和思维导图(设想通过 列表目录+mindmap插件 实现)继承的是文件夹式的孤立集合,比文件夹先进的是,这俩弱化了文件夹与文件的界限,使得文件管理向知识管理跃升,这也许是笔记原子化的契机。除此之外,查看上也更浓缩,可以一览无余。但是由于文件夹式集合的硬伤,就像是只能流一头的二极管逻辑,流下去就是无限细化、流散无穷,并不能揭示更多样化的逻辑关系。
解决这一硬伤的就是关系图谱。这样的球状图的概念似乎早有耳闻,但当它与一个笔记软件结合时便似如虎添翼,文思泉涌,生产力倍增。关系图谱突破了孤立集合,它使知识可以不仅可以流变还可以交汇,完美贯彻了集合与逻辑思维。
在ob里,关系图谱通过双链连接两个球笔记,在一篇笔记里打下另一篇笔记的链接,就表示另一篇笔记是这篇笔记的最近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但是建议只选择写出一个方面的条件,这会使ob的箭头更有意义。可惜的是,在查看上,ob的图谱箭头并不能选择箭头的表示方向,这样就只能使表示必要条件的双链箭头有意义。
笔记原子化还是大分子化?
随着文件管理的弱化、知识管理的强化,必定使得一篇篇完整的文章笔记向一点点概念和结论分解。但对于笔记原子化,我想保持保守谨慎的态度,因为巨量的细分概念在能表达巨量信息的同时也容易造成混乱,所以我们要保持自己能接受的笔记颗粒度,慢慢的在适当的时候拆分或重组,不必太过执着于“离坚白(惠施连石头的坚硬和白都要分离开来)”。
管理办法如何协作?
综上,文件夹、标签、图谱并用管理笔记。
文件夹模糊分类,标签清晰分类,图谱总览大局。
一篇笔记内部应该是怎样的呢?很简单:
- 开头一行:两个(时空)~多个(时+叠空)标签
- 第二行(可选):上一篇/上一级
- 运用于连续的文集、计划的细化、无法在文中提及的双链等
- 散落各处的双链
笔记的其他注意事项:
- 摒弃目录型的双链堆
- 计划类笔记用双链但独立于关系图谱,以保证图谱的知识管理职能
- 想要表达关系图谱那样的概念地图如果内容不多那么先用关系图谱软件绘制
- 待补充…
写在后面的杂言
写完之后顺便花了点时间整理好了我的一撮乱麻:
如果有人看到这篇文章感觉志同道合的,欢迎交个朋友!微信:15990356081
你不想点个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