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法
讨论笔记法之前,先对笔记下一个定义:
- 笔记是帮助自己思考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的作品。
由此,得出笔记法的两个目标:
- 能轻易记录信息
- 在需要的时候能找到信息
知道什么是笔记法之后,开始看看我从小到现在笔记法的变迁。
第一代 中学时代的学科笔记
- 纸笔记录信息
- 使用学科作为分类,单元、小节作为索引
作为具有特殊目的的笔记,这个笔记仅限于帮助我思考学校课程的用途。在这个层面上,它很好的完成了目的。
但常会出现一个本子记录的学科暂时搁置几天,几天后再继续记录的时候发现需要连续补上这几天的课程。于是干脆放弃整个本子,重新写一个新本子。
这一点表明了这种方法在记录上有容易断开连续的缺点。
第二代 大学的分类笔记
- 电脑记录到文本文件
- 使用类似图书馆的分类去分类笔记文件
记录上,电子化使笔记增删改的灵活性上一个台阶。代价是在索引时变得依赖关键字匹配与分类。不能像纸笔翻页遍历。
索引上,严谨的分类法使得我能轻易找到需要的信息。
但是严谨的分类法直接导致了在记录时需要思考笔记合理的分类。在分类逐渐变多之后,这种方法几乎不具备可操作性。面对错综复杂的树状分类,每记录一篇新笔记都要付出很大代价。
第三代 毕业后的无分类,基于时间的日记
- 每天记录一个文件
- 仅使用关键字搜索,以及对时间的记忆
记录上,比第二代有了质的飞跃。记录成本无限接近零。
索引上,尽管弱于上面两种方法,但关键字的匹配配合时间也可以有效检索信息。
因为记录代价极低,所以这个方法成了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方法。连续记录有一年半之久。之前的方法一般最长寿命三个月,然后陷入朝代循环的滑稽中。就现在文件的量,关键字匹配法远没有到极限。这个笔记法就猜想而言还能用数年之久。
第四代 日志、卡片、标签、双链
- 每天记录日志,日志总结为卡片
- 使用关键字、时间、标签、双链来检索信息
日志与第三代笔记区别不大,可以说几乎是直接继承。只是四代笔记中的日志记录的东西更多、更全、更杂。因此称为日志而不是日记。
这里最大的变化是卡片。卡片就是一个文件:
- 卡片只有一个主题,主题名作为文件名
- 卡片拥有标签用来分类
- 双链用来在各个卡片中建立关联
卡片使得四代笔记系统在检索上引入两种新方法:
- 双链找菜名
- 回忆与菜关联 的事物,想到在四川吃过
- 打开
四川
文件,查看双链的文件 - 沿着
四川
-上学
-食堂
-辣椒炒肉
- 成功找到 `辣椒炒肉
- 标签找菜名
- 在
川菜
标签下找,太多了 - 细化标签
川菜/荤菜
找到了辣椒炒肉
- 在
即使卡片数量越来越多,上述系统中关键字极多,难以搜索。标签极多,分类难以使用。也能够从双链入手,通过不断联想,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结论
笔记法的总原则是「笔记成就我,而不是我成就笔记」。无论什么方法,都应该足够简单。留下思考的空闲给更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