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动的渐进式笔记分类架构

建议先阅读这篇文章:

1. 术语解释

行动

我们具体做了什么事。

项目

项目最开始是某种目的。而我们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做了很多相关的行动,直到目的达成或放弃。而所有的行动一起组成了项目。项目的目的会随着行动发生变化。

行动与项目

行动是我们实实在在做的事情。而项目只有当有了行动,才不只是想法。
而所有的行动最开始都是项目。例如:你在没有行动之前认为可以一下完成某件事,你以为这是“行动”。但当行动之后才发现,现实并不是你想的那样,还需要更多的行动。那么你一开始以为的“行动”,实际上是“项目”。
行动是“我做了…”,而项目是"我想…",且“已经做了…”。

不是我们认为一个任务是行动或项目,而是当我们开始行动了,才知道这个任务是行动还是项目。

实践

为了与GTD中对“项目和行动”的定义有所区分,故引入“实践”一词,“具体实践”即行动,抽象实践即“项目”。
例如:“我打算开发一款软件”是停留在想法的实践,而“开始构思具体开发什么样的一款软件”是实践。“打算设计功能模块”是停留在想法的实践,开始实现功能模块是实践,开发完一款软件是实践。“开发一款软件”的实践,包括“构思具体开发什么样的一款软件”、“设计功能模块”的实践、“写第一行代码”的实践。

不需要追求一个准确的定义,只要能分清什么是想做、什么是做了,有一个直觉上的理解就好。

2. 基于行动分类笔记

本文的分类所对应的软件操作指的是,使用传统文件夹进行分类,即一个文件只能存在于一个一个文件夹中。目的不是取代标签,而是划分文件夹和标签的职责。

区别于“基于笔记内容分类笔记”,如这篇笔记属于哪个学科、涉及哪些主题、有哪些关键词,按照主题创建文件夹。“基于行动分类笔记”,要求我们从笔记相关的行动出发,即我们记笔记是为了服务于什么具体的行动,将记笔记和相应的行动看作一个整体。

关键问题

是什么具体的行动导致了我记这个笔记?

根据这个问题的回答来分类笔记。特殊地,有时候记笔记就是行动本身。

例子1:上网课

我们在上网课时会记笔记,假如我们把每节网课学的内容记在一个笔记文件中,那么每个笔记就服务于“我们学了某节网课”的行动。我们学了第1,2,3,...,n 节课,相应的就有 n 个笔记。而我们所有学网课的行动,都是属于“学习前端开发”这个项目,那么就可以按照“学习前端开发”来归类笔记。创建一个front-end文件夹。

如果我们按照笔记内容来出发,假设学的前端知识都是CSS,那么我们也可以完成分类,并且和“按行动”分类一样,最终都创建了一个文件夹,并没有什么不同。

假如我现在想“画几张思维导图辅助我巩固理解所学内容”,然后我在 Ob 里用 excalidraw 画了几张。如果按照“行动”分类,那么这些笔记是不是还是属于“学习前端开发”,但同时他们又与之前记的笔记有所区别,他们都是“画思维导图”的行动,那么就可以创建一个front-end/思维导图文件夹,作为之前front-end 的子目录。意味着这些思维导图笔记,首先服务于“画思维导图”的行动,然后服务于“学习前端开发”项目。

如果我们按照笔记内容出发,这些思维导图就不太好处理了。

另外,假如我们忘记了某个css属性的名称,但是记得我们最近上网课学过,按“行动”分类,可以方便我们快速根据文件夹直接定位所需笔记。如果按“笔记内容”分类,则需要使用搜索功能查找。

最后,假如我们想“提前把要学的网课链接保存下来,做一做规划”,于是我们创建了一些笔记,在笔记里面保存了视频链接,写了一些 Todo。如果按照“行动”分类,这些笔记都是服务于“做学习规划”这个行动,那么就可以创建一个learning-plan文件夹,也作为front-end的子目录。意味着这些规划笔记,首先服务于“做规划”的行动,然后服务于“学习前端开发”项目。

如果按照笔记内容分类,这下就更难处理了。

假如我还想记录学习成就、写练手项目、写相关博客文章…

例子2:在KG笔记法上应用按行动分类笔记

在例1中,我们假设了将每节网课学的内容记在一个笔记文件中,但对于习惯使用KG笔记法的用户来说,这个假设并不成立。那这是否说明“按行动分类笔记”无法应用到 KG笔记法中、是和KG笔记法的核心思想矛盾呢?并非如此。

在例1中,由于我们假设将每节网课学的内容记在一个笔记文件中,所以上网课和记的笔记正好一一对应。假如现在我们使用 KG 笔记法,我们在记笔记时有可能产生多个概念(或关系)笔记,上网课和记的笔记不再一一对应,上一节网课对应了多个笔记。我们按“按行动分类笔记”,就可以将“记笔记”看作一个项目,记成多个多个概念(或关系)笔记就是服务于“记笔记”的行动,可以创建front-end/kg 文件夹,将笔记移动进去。这样就和例1中“画思维导图”这种个性化的行动一致了。

对比 实践 细分 具体内容
原来 记笔记 行动 把上网课时的笔记记在一个文件里
现在 记笔记 项目 需要按KG笔记法,记成多个概念、关系笔记

但是,这样做难道不会破坏KG笔记法吗?会的,但是不会破坏核心思想,因为知识图谱的工作是和笔记放在哪个文件夹无关的、KG基于双链而非文件夹或标签。

这样做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最直接的,同一个概念可能会被我们多次创建概念笔记,比如我们看视频和看博客学css时,都学到了 font-size 这个知识点,那么你的笔记结构可能会这样:

  • front-end/video/kg/font-size.md
  • front-end/bilibili/kg/font-size.md

假设原来我们按中图法分类笔记,现在“按行动分类笔记”以后,会减少我们关于“笔记应该放在哪个文件夹里”的纠结。但在后续想要整理同一个概念时,不如原来将相关内容记在一个概念笔记上来的直接,我们现在需要靠搜索目录名,查看每一个font-size概念笔记。

除此之外,当我们在笔记中想要引用概念笔记的链接时,还需要判断具体引用哪条概念笔记,因为现在一个概念会对应多个概念笔记。比如:你在看b站视频学 css 时,可能想引用的是之前的视频里讲的front-end/bilibili/kg/font-size.md概念;而在看文章学 css 时,可能想引用之前的文章里讲的概念。如果说,你想引用的是一个更抽象的、既不属于“视频”又不属于“文章”的综合体,那么就需要用到本文后面讲的object了,在这里不详细讲解。

最后,由于我们使用“按行动分类笔记”来使用文件夹,占用了原来使用“按中图法分类”的文件夹,所以只能将“按中图法分类”的功能靠标签实现。

由此可见,“按行动分类笔记”,只是一种分类思想,它和具体的笔记内容、记笔记方法无关,只和我们自己的行动有关,所有分类(文件夹)都是由我们自己定义的,而非外界规则,主观感受上是自由的。

3. 渐进式分类笔记

所谓渐进式分类笔记,在文件夹使用的体现是,我们鼓励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一直嵌套多层文件夹。之所以现存的一些分类方法不鼓励,是因为这些方法都从笔记内容出发,每深入一层,笔记就可能越难被找到。而从“行动”出发,每向下深入一层,创建新的子目录,都是因为我们对项目的认识更具体了。在寻找笔记时,随着浏览文件夹层数的深入,我们记笔记的场景会而越来越具体。

这在前面“上网课”的例子中有所体现,我们从一开始认为”学习前端“项目只由”看网课“行动组成,到后来发现还可以细分”画思维导图“、”做规划“的子项目。做规划有没有可能还能细分呢?比如细分为周规划、月规划?按需发展,如果有必要,当然可以。

而对于没有了解过KG笔记法的人,写笔记就是行动,他们不会再向下分,不会把它看作项目,记概念或关系笔记。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笔记习惯中发展出自己的笔记方法,有可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记笔记看成项目,见后面的note-practice目录。

由于实践和的认识的关系,“按照行动分类笔记”注定了文件夹会逐渐发展,形成多级嵌套,而不是用预先设计好的几层固定文件夹。如果“按照行动分类笔记”,创建文件夹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只要你的文件夹是长期固定不变的,那么就不可能是“按照行动分类笔记”。

4. 目录结构

希望你对“基于行动”分类笔记的思想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如何建立相应的文件夹呢?

这个问题似乎是个“废话”,显而易见,先有笔记,再“根据行动”分类笔记,创建相应的文件夹,把笔记移动到文件夹里。如果有需要可以进一步细化出子项目,子项目还可以继续向下划分。很简单的操作。

具体实现是,最开始在笔记库中创建一个专门的 root 根目录,这是为了不干扰已有的笔记系统。

建立一个文件夹用于存放对项目的定义,并在 root/ 下创建相应的项目文件夹。还以上网课为例:
root/
├── 0-practice/         
│   └── 学习前端.md    # 对应 front-end 文件夹
├── front-end/       # 学习前端
│   ├── lesson 1.md 
│   ├── lesson 2.md
│   ├── ...
│   └── lesson n.md
├── a.md
├── b.md
├── ...

但是,还有一些只有亲身实践过才知道的东西,就像我说过的“只有当我们开始行动了,才知道这个任务是行动还是项目”。

很不幸,在实际使用时,我发现仅靠这样的文件夹去分类,还不足以把我的笔记全部覆盖。
然而幸运的是,我发现所有这些不能被覆盖的笔记恰好可以分为三类,并且这三类适用于所有的项目文件夹,包括未来可能细化出的子项目文件夹。

我很难从逻辑上讲清楚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但现实是,它,确实发生了。

这三类中最好理解的、并且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类,我把它称作 object 。object 即 客体或对象,这里面的笔记通常是我对某个对象的认识,并且笔记的内容主观上是完全属于我的东西、我的思考成果,而这些对象是源于我的行动中的。
例如:以“网课”行动为例。最开始想到某个知识点a的第一反应是某节课的笔记,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练的题目越来越多,学的新知识越来越多,好像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对知识点a自己的认识。于是,在某次查看有这个知识点的网课笔记时,就把对它的认识记在一个新笔记object/a里,并在原来的笔记中引用这个新笔记的链接。并且再后续学习新网课时,每当涉及到知识点a,在记笔记时,都会直接双链引用。我也发现了这样做的明显好处,在查看 object/a 时,由于它被一些网课笔记引用,所以我可以通过反向链接定位到具体的“网课”行动对应的笔记中,并验证 object/a 中的内容是否能应用到实际情况,这可能会完善我对 知识点a 的认识并补充到 object/a 中。这样的过程很像“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回到实践”。

还有一类我把它称作 motion(运动)。这里面的笔记主要是为了认识项目与我们的认识的交互过程,即我们如何把项目变成我们的一部分、以及项目如何跟随我们的意志发生变化。很抽象,拿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比如我们遇到一个知识点时脑中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在开发软件时时如何一步步将想法变为代码;我们搜集某个资料主要是为了学懂弄通,还是拿来即用;脑中突然冒出的灵感。等等。

最后一类叫 note-prctice。这里面的笔记都是对记笔记本身的认识。比如说,我们学习网课时,应该怎么记网课笔记、网课笔记的共同的形式(笔记模板);笔记软件无法满足我的某个需求,比如对数学公式的支持不够,或者某个样式不太舒服等等。

典型的目录结构示例

一个典型的根目录下包括4个固定文件夹、许多项目文件夹和其他文件:

  • 0-practice
  • 1-motion
  • 1-object
  • 2-note-practice
  • {项目文件夹}
  • {未分类笔记}

0-practice 用于定义项目。文件夹中的每一个笔记都对应我们定义的项目,同时,需要在根目录下创建相应的项目文件夹。

{项目文件夹} 用于存放和 0-practice 中定义的项目相关的笔记,即文件夹中的笔记诞生于执行这个项目的过程中。

{未分类笔记} 即那些在任务过程中产生,还没有分类的笔记。

1-object 用于存放源自{未分类笔记}和{项目文件夹}中的客体(对象)的理性认识。

1-motion 用于存放对项目执行过程的认识。例如:学习某个知识点自己的特殊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元认知等等。

2-note-practice 用于存放在和记笔记相关的认识。比如:记笔记方法、软件操作快捷键、标签的使用等

每一个项目文件夹都可以按照上述根目录的中内容继续向下划分。2-note-practice算一种特殊的项目文件夹,也可以根据需求向下划分。

5. 和标签的配合

由于我们是基于行动对笔记进行文件夹层面的分类,没有考虑具体的笔记内容。而标签恰好可以从笔记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二者形成了良好的互补。

6. 哲学价值

“基于行动的渐进式笔记分类架构”不仅是一种具体的分类思想,也是一种理解知识管理领域各种知识源头的哲学。

假设每个人都使用这样的方式管理笔记,观察他们的笔记目录:
object 可以看出,我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逐渐发展而来,而并非一下认清事物的本质;从 note-practice 可以看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适用于某个特定项目的笔记方法,对笔记软件的探索(插件、美化);从 motion 可以看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执行某类项目的具体工作流。

总结

没有总结(喊AI来总结一下哈):hugs:

有可以访问的作品么?

我抄一点建议,你批判地看吧。

在发出该建议后,文章从第二个历史版本开始大改了。如果有人考古,请查看首个历史版本。

全文充斥“行动”、“特殊的行动”、“项目”、“实践”、“认识”、“理性认识”、“概念认识”等术语。这些词语表面上试图搭建一种理论框架,却存在定义模糊、使用混杂,消耗读者精力。

“基于行动”如何体现?文章提到从“未分类笔记”(行动的产物)出发去分类、定义项目,但开头对成熟目录的描述反而弱化了这个观点。

“渐进式”如何操作?虽然提到文件夹层级可以深化、笔记内容可以提炼,但缺乏流程图或更简洁的步骤总结。

“未分类笔记太多”与“经常变换运动形式”之间有何实质联系?与其说是类比,不如说是某种感慨,甚至让逻辑显得牵强。

文章强调“渐进思想”,却绕圈子,把“允许笔记先混杂、成熟后再提取”的简单逻辑写得拖沓。

个人实例(网课学习、项目开发)是好的尝试,但与前文的“发展过程”并未形成呼应。

文章的结尾虽有“总结”,内容和前文几乎同义复述,沦为口号。

这篇文章更像是作者的“碎片化记录”,缺乏系统化打磨。它像是一份“笔记”,而不是面向读者的“说明”。因此读者会觉得内容堆叠、重复、模糊。

其实“渐进学习”“输出导向”相关框架不少,可以先做调研。如果难以说清一个东西“是什么”,可以讨巧定义它“不是什么”,说说和另一些框架相比,自己有哪些做法不同,哪些效果不同。

比如和 IOTO 相比。

非常好的建议!我也确实是着急分享,一股脑儿就写完就发出来了。现在看来,确实耽误了读者的时间、精力,非常抱歉。

我已经根据您的建议增加了术语解释、使用例子详细解释了“基于行动”和“渐进式”的具体含义,删减了一些内容,如果还有困惑的地方或具体的建议欢迎指出!

没有诶,我重新修改了一下文章,感觉写得更详细了,你再看看呢:flu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