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教程】5 方法、系统实例

4 笔记的分类与工作空间

真的需要给笔记分类吗?我们听过的笔记种类有很多,像是文献笔记、灵感笔记、永久笔记、长青笔记、原子笔记等等。截止到目前,在4章的内容里我都没有提过笔记的种类,除了上一节的“网课笔记”,但其实是指上网课时记的笔记。注:这里的笔记分类不是根据笔记内容分类。

我也曾局限于笔记的种类,思考什么是文献笔记、怎么记原子笔记,但是这对我的工作并没有实际帮助。如果拿工作空间来理解,是我们特定的思维活动决定了特定的笔记形式。而不是在创建笔记前,预先规定笔记的形式,好像不满足某种笔记形式的思考是错误的、不合规矩的,从而固化我们的思考。

换个角度思考,给笔记类型下定义,是为了方便向别人讲解这种的笔记方法,但他们自己创造这种笔记的过程,也是从零到有的。是他们特定的思维活动、个人需求(特定的工作空间)造就了特定的笔记形式。

以文献笔记为例,我们在用的时候总不会真的去读文献写的才叫文献笔记吧。我们都结合了自己的工作内容做了延伸。文献笔记可以是读书时记的、上网课时记的、看网页文章记的等等。说白了,决定一个笔记是文献笔记的标准,不是你在笔记上写下页码、超链接、作者信息等,而是你去“学习”某个东西——这个人类共有的思维现象。类似的,灵感笔记也是根据人类共有“灵感”的思维现象来定义的。所以这两种笔记,相比于常青笔记、原子笔记等来说,更通用、有实践意义,你也能直观的感受到效果。

而我提出的工作空间的概念就是基于对自己大量思维现象的观察总结而来的,应该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如果以工作空间的概念,来重新解释文献笔记,将会是这样的:在电脑上打开电子书,继续阅读新的章节。同时,新建一个笔记。专心沉浸阅读电子书(不记笔记),就是进入阅读电子书的工作空间;在阅读时,看到一句觉得很好的话,想要摘抄下来写点感悟,这时就已经从阅读电子书的工作空间,跳到了一个新的工作空间,当你在笔记中摘抄完并写下感悟,完成了目的,工作空间结束。继续阅读,回到阅读工作空间。本章节阅读完,会看到我的笔记上有了很多摘抄和感悟。而这个笔记实际上,汇总了刚刚阅读过程中许多个相似的“摘抄并记感悟”的微小工作空间的笔记结果。如果刚刚我没有将他们写在一个笔记里,而是把每个微小工作空间都用一个新的笔记来写,用自己的话再重述一边,加个页码,这不就是文献笔记,不就是卡片笔记吗?

结语

到此为止,整个系统的基本思想和实现已经介绍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展这个系统,理想情况下,这个系统会自己发展自己。不能完全理解这几章的内容很正常,只需要理解个大概,动手实践就行,过一段时间回过头再看。如果确实存在影响实践的问题,欢迎留言询问。

这个系列短期也不会继续更新了,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对你有一些帮助,可以点个:heart:鼓励一下我:melting_face:(我会很开心的),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