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的新系统构建之旅——惊喜20天

这是一篇“流水账”文章,讲述了我从从零开始建立的笔记系统的过程。整个系统基本建立,应该只在两周左右。但它的生命力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它带给我的影响更是使用其他笔记方法从未有过。就在这两周我打算将其分享出来的时候,却遇到了重重现实阻力。这个系统自身既简单又复杂,让我难以表述,而表达不出来,就只有我自己在实践,就没办法去验证它的客观性。就在这两天尝试写文章教程时,又对这个系统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讲述系统的人,在准备讲述前,竟然还没有搞懂自己的系统,就像论文答辩前,还不懂自己的研究内容。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是否能说明系统有较强的生命力呢。我不清楚。

“这个系统是否如我所说那样有价值?”,我把这个问题交给你来评判,从下面对系统的发展过程的描述中,看看这个系统是“真理”,还是某个人的“一厢情愿”。

这个系统逐渐地解决了很多问题,带给我很多益处:

  • 促进我日常生活各种任务的进行,切实地提高了我的执行力
  • 将任务管理和知识管理自洽地统一起来
  • 符合直觉,和我的思维方式自然地融为一体
  • 几乎无需利用文件夹和标签就能快速找到需要的笔记
  • 直观地感受到自己认识的发展
  • 灵感迸发从未如此之多
  • 对自己的认识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
  • 极简的规则,足够的自由
  • 允许我随时中断切换任务,再恢复任务
  • 复习笔记
  • 系统能“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 系统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或许你觉得不可思议,我也一样。且听我慢慢道来。

开始行动:一切的起点

2025.5.15,我新建了一个 Obsidian 存储库,尝试构建一个新系统,目标是基于马哲认识论,结合自己对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常见的知识管理方法的了解,构建一个知识管理系统。因此,马哲的特色都将在其身上体现,如实践的、可发展。实现这个目标,显然是困难的,并且毫无参考经验。让哲学与生活如此密切的结合,就算不和知识管理结合,听上去也让人无从下手。毕竟,大家谈起“哲学”,就感觉它离生活很遥远。

我新建了一个仓库,没有预设文件组织方式,没有安装其他的插件。那么,接下来呢?

马哲是实践的哲学。先去实践吧。于是我想了想自己最近的任务,要写一道题,我找到了这道题,我发现道题我不会写,题目涉及到的一个概念我根本不懂。于是,我问chatgpt,上网查资料,最终在B站上找到一个讲解比较通俗易懂的视频,于是我开始看了。

“笔记呢?”,我都要开始看视频了,笔记还没使用。“记什么?”那就记一下网课讲的知识点吧。于是,我开始看视频,视频讲的很精彩,用通俗易懂的动画讲解,我深受吸引,不知不觉这个视频就看完了。但是,我没有记笔记。“为什么?”,我不禁问自己,“我为什么没有记笔记?”。这个问题让当时的我愣住,回答不上来。现实确实如此啊,我没有记笔记,但我仍然理解了这个概念,那么记笔记的意义是什么。我心想”算了,总要记点儿什么“,于是我把这个视频的网址粘贴到笔记里,想着如果以后忘了,可以看一下。于是,我有了新系统的第一条笔记,以一个想学的知识点为文件名的.md 文件,文件内容只有一行网址。

知识点.md

https://forum-zh.obsidian.md/t/topic/51259

第一条笔记,虽然简陋,但是暴露了一些问题:

  1. 学习的时候,什么时候记笔记?
  2. 如果理解知识点并不需要记笔记,那么记笔记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普遍认知,新学的东西如果不复习,会随着时间遗忘。记笔记以供日后复习。那什么时候记笔记呢?不能等视频学完了再记,因为现在就是不想记笔记的状态,而且如果视频很长,我肯定会忘记一大部分的。那就边看视频,边记笔记?但之前也尝试过,往往要在记笔记上花很多时间。如果是网课还好,可以暂停。但如果是课堂,没法暂停怎么办?也许我记笔记的时间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缩减记笔记的时间,这样无论网课还是线下课,都可以提高效率。

分析一下记笔记时间长的原因,主要在于要写句子。那如果,我不写完整的句子,甚至只写词语呢?可以试一下。

后来,在看另一个知识点的视频时,我先看一段视频,然后记笔记,只写词语,不写完整的句子。第一次这样做时不放心,于是我写完词语后,又检验能否根据这些词语获取完整的理解,结果是可以。然后,又去看一小段视频,再回来记笔记,直到视频结束。

到目前为止,我解决了什么时候记笔记的问题。而关于记笔记的目的先待定为供日后复习,因为现在有一个更困惑我的问题——“为什么记关键词和记完整的句子都能理解?”。我一时无法解释,只能把它当作一种特殊的现象。后来我尝试从马哲出发,“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是我,客体是笔记,这两种虽然在笔记形式上不一样,一个是由关键词组成的,另一个是完整的句子,但是我对它们的认识是相近的,都能有相同的理解。那么,问题最有可能出在笔记上,需要进一步认识笔记。

“笔记的本质是什么?”,结合马哲的世界观,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时时刻刻都是在运动(变化)着的。那么笔记也一样,把笔记看成一个过程,笔记从无到有,自然界中本没有笔记,因此笔记是人的实践产物。既然笔记是人的实践产物,结合马哲“实践的基本结构是主体、客体和中介,主体依然是我,这里的客体是md文件。但,似乎并没有什么用。“没关系,毕竟人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慢慢发展嘛。”,我心想。为了把刚才的思路理一理、记下来以防忘记,我新建了一个笔记.md。突然灵光一现,“既然学新东西的时候,可以用关键词记,那现在是不是也可以?”,我进行了尝试,发现确实可以。

笔记.md

笔记
过程
实践产物
主体
客体

我脑中又冒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学习时记的笔记和刚刚的感悟都是笔记,它们有什么共性?又有什么个性?”,起初我还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共性嘛,都是我的认识。”,不,眼前的笔记是在物质世界,而我的认识是在精神世界,这样的描述并不准确。“都是看到笔记,然后在我头脑中产生反映”,是这样的,但是我们看别的事物也可以在头脑中产生反映,这是认识的本质。我尝试从笔记诞生之时开始思考,“是什么引起了笔记的真正诞生?”,也就是刚写下第一个字的一瞬间。“对,但这只是能看到的表象。”在那一瞬间前,我知道我要写什么,笔记就已经在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了。也就是说,笔记和引起这个笔记诞生的认识一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一瞬间,和那一瞬间之前的极小一段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直到我注意到马哲中的这句话,“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现实形式”。思维活动可以是那一瞬间之前极小一段时间的思维活动,在这段思维活动里有一些语言符号,而我那一瞬间写下的字正好也是语言符号,二者是有直接联系的。思维活动中的语言符号是一种意识的复合体,而笔记上的语言符号是其现实形式,二者相互联系,但也相互对立,思维活动中的语言符号更像是“活的”,会发展的,就像我对苹果的概念会逐渐丰富,但其现实形式“苹果”二字是“死的”;我对导数的概念可能会慢慢遗忘,但笔记上的“导数”二字不会消散(至少有生之年里不会)。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像是我们找来一个活细胞,给它贴了一个标签,细胞可能会不断生长分化,也可能衰老死亡,如果我们不人为的修改标签,贴的标签就一直不变。

到此为止,我终于能回答“为什么记关键词和记完整的句子都能理解?”,关键词和句子就像是给我头脑中一群神经元细胞构成的网络用语言符号贴标签,只需抓住它的一些特点,就能知道它是什么。就像,我们说“红色的、水果”,或许最先想到的就是苹果:apple:。而更多的描述,是为了尽可能准确保留所有的细节。现在甚至还能解答“遗忘与笔记”的关系。

而笔记的诞生,就是在那一瞬间和那一瞬间前的一小段思维活动,头脑中的语言符号通过某种方式来到现实世界,有了现实形式。而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笔记中的内容就会不断发展。基于这个对笔记更深入的理解,无论是看视频记的笔记,还是自己的感悟,或是未来可能会遇到任何新东西,在这一刻,都在根本上得到了统一。

我欣喜若狂,但我深知,是否为真理,还需要实践去验证。于是,我怀着获得对笔记的新认识的喜悦,心里想着“再去继续做题,在实践中体会一下”。突然,“等一下”,我好似顿悟一般,我问自己,“既然我脑子里想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笔记,那刚才脑子里想的‘继续做题、体会一下’也可以是笔记吗?”。停一停,我脑子有点儿乱,这是什么意思?我新建了一个笔记,Untitled.md,把刚才脑子里想的写了下来:
Untitled.md

继续做题,体会一下

我定眼一看,这不就是GTD里的“行动”吗?基于我对笔记的新理解,这也可以看作笔记,既然可以看作笔记,那么我刚才记下的只是笔记诞生所需的思维活动的现实形式,更重要的是与之紧密联系的思维活动——显然就是“再去继续做题,在实践中体会一下对笔记的新理解、验证一下”。可是,我真的有必要记吗?如果我一会儿就会去做题,题做完了就做完了,这个笔记不就是过时信息了吗?这个笔记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我看视频学习知识点的笔记和我之前记的感悟…”,“感悟?什么感悟?”,我翻来之前的笔记:

笔记.md

笔记
过程
实践产物
主体
客体

哦,原来之前是最早的时候问“笔记的本质是什么?”时记的感悟啊。这里的理解已经不是我对笔记的最新理解了,之前思考那么久也没记笔记(就是前文“笔记诞生那一瞬间…”)。“思考那么久?没记笔记?”,想起来了吗,这和我一开始光顾着看视频一样,思考那么久,也没记笔记!之前看视频的时候最后贴了一个视频链接,为了以后如果忘记了,可以打开原视频重新认识。那现在我要贴什么链接吗?我在认识什么?我在认识“我对笔记的认识”。可是,“我对笔记的认识”不像视频一样有链接可以贴啊,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只在头脑中。我猛的想起,“语言符号!”。语言符号不就是这里的链接吗,它的现实形式在笔记上,它的另一部分在头脑中,靠我们的大脑就能访问这个链接!所以,在我看到笔记.md 的时候,因为“笔记”二字是我头脑中“我对笔记的认识”的现实形式,我的大脑访问了这个“链接”,立刻加载了“我对笔记的认识”。而当我看到眼前的笔记.md里的文字内容,也立马意识到,这是之前的认识,“我对笔记的认识”已经在之前的基础上更深入了。

把“对笔记的认识”的笔记更新一下:

笔记.md

笔记
主体思维活动
语言符号
物质形式

过程
实践产物
主体
客体

接着思考刚才被打断的问题,“为什么我看视频学习知识点的笔记和笔记.md感觉是有意义的,而Untitled.md里的内容却感觉没有记的必要呢?”。认真分析一下这些笔记。“先等等”,我现在又打算发展“我对笔记的认识”,那为什么不打开我的笔记.md呢?吸取之前的教训,不然又要思考完再更新笔记了,而且边思考边记笔记,更新、思考两不误。于是我打开了笔记.md
首先是 知识点.md,里面有一个视频链接,以及未来可能补充的对视频的认识。接着是笔记.md,文件名就对应了头脑中“对笔记的认识”,文件内容就是过去对笔记的认识的笔记。已经发现了一些端倪,有笔记,就有引起笔记诞生的认识,有认识,就有认识的客体(对象),而笔记里应该有客体(或客体的链接)以及对客体的认识!

存在某个认识 A ,则其相应的笔记 A’ :
笔记A' = 客体a(或指向客体的链接) + 对客体a的认识的笔记 + 其他
文件 客体(或链接) 对客体的认识的笔记
知识点.md 视频链接 对视频里知识点的描述
笔记.md “对笔记的认识”语言符号物质形式链接 自己对笔记的认识的描述
Untitled.md 行动状态 做了or 没做

思考一下Untitled.md,实际上是一个行动指示,对这个行动指示的认识就只可能是“做了” or “没做”,那客体就是“行动是否进行的状态”,在我下意识已经明确接下来马上就做,而且我对这个客体的认识也非常通透,要么做了,要么没做,没有必要记。就好像我为什么不记“1+1”怎么算,因为对这个客体认识很通透了。相比之下,视频里的知识点,我以后可能会有新的认识;“我对笔记的认识”,这个认识是在不断发展的,而且现还在发展得很快,我对这些客体并不通透,或者说,永远都不会通透。因为,无论是对知识点的理解,还是我对笔记的认识,本质上都是认识,而认识本来就是无限发展的。然而,“行动完成”是一个命题逻辑,做了就是真,没做就是假。

那,在什么情况下,Untitled.md 是有意义的呢?如果…,我把它不看成行动状态,而看成“实践”呢?那就有意义了!因为如果把它看成实践的话,马哲对实践的理解可是很丰富的。首先,实践是一个过程,在实践中也会发展认识,那么笔记内容就可以很丰富了。另外,实践是有目的的,那我行动的目的也可以放在笔记里,而目的又是认识,认识会随着实践发展,那么目的也会随着实践发展,那实践目的的笔记可能会很丰富。还有…

迫不及待了,那就用新视角来看待 Untitled.md 。接下来,我要做第14题,于是我把文件名改为写第14题.md。而我的目的是“在实践中体会一下对笔记概念的新理解”,对于这个目的可以记笔记,也可以不记,这里就简单写几个关键词吧。我一边读题,一边思考,并记下了我不懂的知识点。此时我的笔记长这样:

第14题.md

体会一下
[[笔记]]

![[第14题图片.png]]

知识点B
知识点C
知识点D

这里 [[笔记]] 的用法,是一种很自然、且符合直觉的。当时我就是想着“要体会一下我对笔记的新认识”,而“我对笔记的新认识”的笔记就是 笔记.md ,就是我的认识的物质形式。就好像我把我的认识从头脑中搬了出来,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放到了笔记里,我操作笔记,就好像是在操作我头脑中的认识。 更巧的是,这与最开的“用关键词记笔记”非常的契合。

知识点 B、C、D 则是边思考边记笔记的结果,这也是关键词,其更详细的表述是“需要去学一下知识点…”。但如果是它的含义只是“需要去学一下知识点…”的话,那和之前“继续做题,体会一下”的“行动状态”有什么区别呢?不可否认的是,我写下它们的时候,脑子里确实是这么想的。但好在,我是用“关键词”记的笔记,我现在的认识已经在发展了,而不用修改笔记,这就体现出来了这种笔记方法的另一个优点——“允许辩证地发展”。我稍微思考了一下,脑中冒出了一个“胆大”的想法,“如果把它们看成‘我对知识点的认识’呢?”,就和“我对笔记的认识”一样!就可以把之前对 笔记.md 的看法复用了。“那,这么做合理吗?”
首先,我还处于 [[第14题]] 的实践里。在实践中会获取新认识,那获取“我对 知识点B、C、D 的认识”可以是新认识。而认识指导实践,“我对知识点B、C、D的认识”可以指导我 [[第14题]] 的实践。“这样看来,似乎可行?”,那就先试一下,知识点B[[知识点B]],然后打开。

第14题.md

体会一下
[[笔记]]

![[第14题图片.png]]

[[知识点B]]
知识点C
知识点D

知识点B.md

|

“接下来,怎么办?”

找学习资料。在找学习资料的过程中,准备开始学习某个资料之前,是否有必要记笔记?“目前对我来说没有,如果后续需要专门研究自己搜集学习资料的方法的话,可能需要。”于是我找到了一个讲解“知识点B”的视频准备看,开始看之前,我把视频链接放进了笔记里,

知识点B.md

http://xxx.xxx.com/video/b

这个视频看完了,也记了一些笔记,

知识点B.md

http://xxx.xxx.com/video/b

xxx
xxx
xxxx xxxx

但是我还没有完全理解,有一些问题,于是我又去翻来一篇文章看,大致看了一下文章,记了一些笔记(用y代替具体内容),

知识点B.md

# 
http://xxx.xxx.com/video/b

xxx
xxx
xxxx xxxx

# 
http://www.xxx.org/b

yy
yy
yy

yyyy

为了区分视频和文章客体,我用 # 进行了分割。

现在,我感觉我对知识点B的认识已经足够了。我立马想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复习。于是我引入了 spaced-repetition 插件,由于它默认是靠标签来控制复习的,我也先采取标签。“给这个笔记用什么标签呢?”,我思考了一会儿,选择了 #done。因为,我对知识点B的认识已经够了,未来也不会主动采取什么行动去丰富对它的认识。

知识点B.md

---
tags: 
	- done
---
# 
http://xxx.xxx.com/video/b

xxx
xxx
xxxx xxxx

# 
http://www.xxx.org/b

yy
yy
yy

yyyy

返回第14题.md,“这也是认识,也有可能遗忘,给它用什么标签呢?”,我选择了#blocked,用它表示对当前客体的认识受阻了,需要先进行其他的实践和认识。在这里就表示,想要推动14题的实践进度,还需要把剩下的知识点搞定。

第14题.md

---
tags: 
	- blocked
---

体会一下
[[笔记]]

![[第14题图片.png]]

[[知识点B]]
知识点C
知识点D

接着,我又顺利地完成了对知识点C和D的学习,也给其相应地笔记打上了#done。再回到第14题.md,此时我已经有点儿累了,想要休息一会儿。“但这个题还没有做完,需要标识一下,就用打上进行中的标签吧。”,于是将 #blocked -> #in-processing ,表示我对这个客体(14题的实践)的认识还可以继续,

第14题.md

---
tags: 
	- in-processing
---
体会一下
[[笔记]]

![[第14题图片.png]]

[[知识点B]]
[[知识点C]]
[[知识点D]]

总结一下前文的成果:

  • 由于对笔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借助笔记思考,凭直觉使用笔记链接,与思维过程“无缝衔接”
  • 由于将传统的“项目”用实践理解,即对某个实践的认识,从而统一到认识上,进而统一到笔记上一,将时间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基本对象统一起来
  • 对常见的学习流程有了一个简单的笔记工作流
  • 有了一个基本的笔记(认识)回顾系统

到此为止,系统最初的基本理念已经完成,奠定了整个系统的基础。但这只是开始,真正让系统迸发生命力的是回顾。

回顾:系统生命力的根本来源

前文中所述内容,均可在一天内完成。在最开始,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一旦开始回顾,捅破了笔记与认识之间的“窗户纸”,随着时间的发展,能直观地感受到系统带给我认识上的改变,以及系统自身的快速发展。

系统的生命力不是一下就有的,在我现在看来,系统的生命力源于一个我问自己的关键问题:“我对自己系统的认识为什么不可以是笔记?”

在此,需要对读者说一声抱歉。文章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基于我现在的理解,结合实际经验,简化、抽象,编写的故事。我不得不承认,前文中涉及的大部分观点和思考过程,在系统诞生的第一天都没有,关于系统的所有理论论述,都没有。甚至那些结合马哲的具体的推导过程,也没有。所有的这些思考全部都是我在使用系统的过程中,刚实践完或就在实践过程中,立马用笔记记录的一些思考、灵感,又在回顾笔记时发生联系、灵感迸发。例如,在复习笔记时,我会分屏打开笔记,左边放要复习的笔记,右边放复习过程.md,每复习当前笔记的一部分内容,就反思“我是如何复习笔记的”,记在右边复习过程.md。后来,我甚至会分三个屏幕,最左边是要复习的笔记,中间是 复习过程.md,最右边思考我是如何“反思我是如何复习笔记的”。我最多分过四个屏幕,从左到右,依次是认识,认识“认识”,认识“认识的认识”,认识“认识的认识的认识”(很累建议不要尝试太多)。再在后续的回顾中,总结提炼,再在下次复习时思考验证,反复如此。我对系统的所有认识,无一例外的都要经历数个这样的过程。
我不知道这是由多少个小过程汇聚起来的,所有的这些过程零散地发生在许多天、许多时候,我数不清有多少个“WOW!”时刻。我自己也深受震撼,这些过程无法预测、无法控制,现在的我难以想象,短短两周,我是如何从零开始,发展到现在的认识。当然,不仅仅是在对笔记系统的认识上,在其他领域也是一样。

(暂停更新)

3 个赞

因为这是一个索引。或者说是辅助你进行记忆提取的助记符。如果没能形成长期记忆,又在工作记忆失效之后再去看这个笔记,就很难理解了。

1 个赞

其实是不行的。已经有相应的论文做过实验,笔记记录得越详细,一定长周期后凭笔记回忆起所学内容的效果就越好。

1 个赞

回复

感谢您的阅读。

第一种情况:不考虑复习因素

如果不考虑后续的回顾,均发生在笔记完成后一天内

我想,我们的观点冲突,可能是由于以下两点引起的:

  1. 您引用的论文对“笔记记录得详细”的定义
  2. 我没有在文章中具体讲述如何用“词语”记笔记

如何定义笔记记得详细

假设,一个学习材料A中涉及到 a,b,c,d,e 五个观点,一个人 P 来学习这个材料,我猜测可能有以下两种定义:

  1. 如果记录得“详细”表示的是,P 理解了全部观点,并且记的笔记覆盖了全部观点,称之为笔记记得详细。强调笔记覆盖知识点详细。
  2. 如果记录得“详细”表示的是,P 理解了a,并用尽可能详细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理解,称之为笔记记得详细。强调表达观点时,语言表达得详细。

引文中“获取完整的理解”是针对具体的观点,即记笔记表达观点时,在确保自己能理解的前提下,尽量不使用完整的句子,而是使用字、词、短语,并在实践中逐渐找到什么样的词语是供理解所必要的。用这样的方法记的笔记,和用完整句子记的笔记,在不考虑后续复习时,二者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理解。(如果考虑后续复习,请查阅第二种情况。)

如果论文的观点赞同1,那么我们的观点并不冲突。
如果论文的观点赞同2,那么可能是由于我没在原文中表述清楚所谓“用词语记笔记”的具体操作,让您产生了误解,这是我的表达问题,还请谅解。麻烦您查看下面我对笔记方法的补充。

对涉及到的笔记方法的补充

这种笔记方法简单来说,就是“用笔记辅助思考,让笔记参与思考”。
具体有两种形式:

  1. 在脑中形式具体观点的过程中,一边用笔记记下“核心词语”,一边继续思考。
  2. 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观点后,用“核心词语”表达观点。
    但两种形式相互联系,彼此包含,并不会单独存在。如同感性认识夹杂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示例

关键词
笔记
词句
冲突
原因
联系
大脑

“我想,这种用关键词记笔记的方法,和用完整的词句记笔记在本质上并无冲突,我推测其原因在于大脑很容易记忆和发现联系”

更详细的操作说明,可以查看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二种情况:考虑复习因素

如果考虑后续的回顾,我在这里对两种笔记形式作了对比。

最后

如果我哪里没有表达清楚,或者哪里误解了您的意思,还请继续指出。再感谢您的阅读! :smiley:

小声说:文章又更新了,有空可以看看 :eyes:

非常赞同你的观点。感谢你对这里做出了更具体的补充。

在这里我没有用这种说法解释,主要有以下考虑:

  1. 我要基于马哲推导基本原理
  2. 推导出的“原理”不仅要解释这样的现象,还要能够随着实践发展,解释和预测更多的现象

刚更新了文章,也许继续往后阅读,你更能理解我想表达的内容。
如果后续还有问题,非常愿意和你继续交流讨论。

非常抱歉,我不懂哲学。话说你是怎么接触到的?

我写文章目的之一是希望不了解马哲不影响阅读。我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去传达马哲的思想。不过,我猜测您应该还是在阅读中遇到了这个问题,为你带来不好的阅读体验,我很抱歉。看来我还是没能表达得很通俗。如果你愿意指出具体哪些地方有疑问,我很愿意为你解答,并根据你的宝贵意见修改文章,调整我的表达方式。

如何接触到马哲?最早可能是初中入团的时候,初中政治课本也有涉及比较浅显的马哲。大学要学。但我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课本上的文字。一切的转折发生在一个问题,“都说马哲是普遍真理,它为什么是?”。我知道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先假定它是,再去实践中验证。
于是,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去用马哲解释各种问题。最开始只是抱着试试的态度,也不确信它真有那么科学。直到我开始尝试用马哲解释感兴趣的认知心理学,我才体会到它的科学性,逐渐信服。
但马哲是实践的哲学,只有当它真正开始指导我的日常生活,它的革命性才能被验证。“也许,马哲的认识论可以结合知识管理?”,这个想法最初在3年前萌芽,但当时受限于自己的知识,无法实践。在一个月前,我感觉时机成熟,终于做出了将马哲应用到知识管理里的决定,并开始实践。
在实践中,也是彻底被马哲折服,马哲不仅能指导知识管理,反过来又促进我对马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我应用的马哲理论主要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
所以写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目的,验证自己对马哲的理解是否正确,验证基于马哲的知识管理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果有,这将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事情。如果没有,也至少能指明哪些内容有普遍价值,哪些内容没有。

点评他人文章一向为文人所忌。不过看到楼主确实热爱马哲,我也想分享一个曾被问到的问题。

这些方法论的总结,是伟人们在观察、解决问题后,对自身做法的大纲性思想性的总结。也就是说,是解决了问题,总结得到的这些思想,并非在解决问题前,拿一个特别对的东西去套用,把这些话说出来让大家去想。

阅读楼主给出的过往经历,大多提到在各种理论间往返,暂未看到通过调查、实验、综述等方式推导理论的过程。楼主在探讨这些议题时,如何确认自己得出的结论,在生理学、物质世界等方面有可靠依据呢?另外,又怎样确认哲学理论是在帮助自己指导生活,而非被既定理论困住思想,沦为“马氏经文”的释经者?

首先,感谢您的阅读和回复。

“在方法论没有诞生之前没人用方法论去解决问题”,从逻辑语义上看,这完全正确。方法论没有诞生,不可能用方法论去解决问题。我惶恐,我想分享一个“歪门邪道”的视角。
现在有一个人,他在解决许多类似的问题后,某种“规律A”就在他的头脑中悄然存在。后来,他又遇到相似的问题,他尝试使用头脑中的“规律”,很不巧的是,这次的问题有些许特殊,之前的“规律”不能完全适用,于是他保留了之前“规律”的正确的部分,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变成了“规律A1”。就这样,每遇到类似的问题,这个人就先尝试先前的“规律”,解决问题,发展规律,现在变成了“规律An”。于是,我大胆地把这个“规律”叫作方法论,那么问题来了,A1是方法论吗,那An-1是方法论吗,An/2是方法论吗。如果不是,那 An+1是方法论吗?如果是,那他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没有使用方法论吗?
后来,这个人在那个问题的领域里取得了一些成就,人们希望他出书,讲述自己的方法论,于是他把自己的“规律An”写成了文章,许多人奉为经典,称其为“真理”。这个人可以是我们每个人,我们都有一些自己信奉的“规律”,只不过有的人想去发展“规律“,而有的人不想改变”规律“。方法论本质上就是人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前人传给后人,后人继续发展。

讲方法论的文章可能是一天写出来的,但方法论绝不是一天诞生的。只是在我们旁人看来,突然一堆理论框架出现在我们面前。只不过有的人不想尝试,有的人愿意尝试。愿意尝试的人,能做的就是用实践去验证和发展方法论。选择不同,并无对错之分,大家尊重彼此的选择就好。

现在,这个“你曾被问到的问题”,如果是问我,我会对他说:“没关系,如果你不想尝试的话,也无妨。”也许,他只是不信任我,只是不相信从我嘴里说的“真理”,而并非不信真理,他相信自己实践过的真理。毕竟,没有我嘴中的“真理”,他一样能正常生活。


我确实没有“调查、实验、综述”等推导理论的过程,如果我去做了,现在看到的或许就不是这篇“流水账”了。

我们都明白,知识管理理论的有效最终要靠实践去验证,并非逻辑上正确。但对于一个讲方法论的文章来说,逻辑上要正确,充满说服力,才会让人想要去相信、尝试你写的方法论的描述,先变成他们自己想信的“规律“。
不幸的是,鄙人才疏学浅,目前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用更科学的方法去证明自己的结论。因为写不了讲方法论的文章,却还想要得到答案,故而采用的蠢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实践经验和没有完整论据的论点分享出来。我只是希望有人“傻傻的”,愿意去简单的尝试一下,能告诉我他的体验、他不懂的地方,告诉我哪些地方是感同身受的,哪些地方是因人而异的,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也…不算遗憾了。

最后,既将我看成“马氏经文”的释经者,我又如何能够轻易摘掉这顶帽子。更多解释,只会让我更精疲力尽、心力憔悴。我只想说,我追求的只是对世界正确的认识,而恰巧目前我能想到的、给这些正确的认识起的名字叫“马哲”。

当然,我也可以换个略带“攻击性”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卡片笔记法甚至不是本人总结的,却被喜欢知识管理领域的那么多人尝试使用。如果最开始没人想要尝试卢曼的笔记方法,还会有卡片笔记法今天的发展吗?难道第一个想研究卢曼是怎么记笔记的人,还要让卢曼去证明自己笔记方法足够科学吗?

如果承认卡片笔记法也是方法论的话,马哲这样系统的、科学的理论,经过几百年的实践检验和发展,竟然还比不上后人对卢曼笔记方法的推测和总结——《卡片笔记法》。以至于我只是尝试使用马哲思考,就被称之为困住思想。那尝试使用卢曼笔记法的人、尝试使用“双链”的人、尝试使用其他各种笔记方法的人,为何不是困住思想?还是说,他们以为自己的思想没有被困住?为何不叫那些人“卡片笔记法经文”的释经者?“双链”笔记又有谁去证明了?难道使用某种哲学理论指导生活就要存疑,而使用某种知识管理方法就不用存疑?还是说,只对自己不了解的存疑,而对自己熟悉的不存疑?或者只是对某种知识管理方法和哲学理论的讲述者存疑?

相比之下,我倒是见过很多纠结卡片笔记法的实现形式、卡片笔记法怎么标号、卡片笔记怎么放到对应的文件夹、什么样的笔记叫永久笔记、文献笔记到底怎么记…,
这叫什么?这叫“探索”。
马哲为什么正确、马哲为什么是发展的、马哲怎么具体应用到生活中、思维活动的现实形式具体在知识管理里有什么体现、马哲实践与认识的概念怎么用到知识管理里、认识的基本结构在笔记里有什么体现…,
这叫什么?这叫“被既定理论困住思想”。

到底谁被困住了?没有人被困住啊。大家在使用卡片笔记方法时,对卡片笔记方法产生了自己的理解,并发展,甚至最后产生自己的方法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马哲思考不是一样的吗。卡片笔记法没有告诉我们 课堂笔记.md 应该写什么内容,马哲也没有告诉我们“我什么时候去买菜”,这些具体的问题、具体的行动不是我们自己思考出来的吗。

那到底是谁被困住了?是我,是你。是因为我不是卢曼,我不是马克思,我不是一个能对你产生足够说服力的人。是因为你有自主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判断,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你花费时间和精力。

正如我文中提到的:

尝试用马哲去结合生活,很难,一点也不简单。文中我得出的思考并非在写文章时临时突发奇想,现场回忆总结。里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我都能想起他们背后的发生的具体问题、具体情境,我的具体思考。

这虽然是一次没有前人参考经验的尝试,但不代表这是毫无价值的尝试。希望大家能够多一点包容和理解,至少看在它是一次将马哲应用于知识管理的创新上,先肯定它,再否定它,非常感谢。

1 个赞

主要论坛帖子隔一个月就不能继续编辑了。建议你把文章放到语雀或者类似的在线分享平台,首帖留一个链接,这样后续复习自己写过的内容也比较方便。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