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 1:
我的个人知识系统就两个部分,原文库(Zotero)+知识库(Obsidian)。原文库仅用于保存原文,通过分类法和主题法进行管理;知识库保存从原文里提炼出来的笔记(知识),通过KG笔记法管理。
一篇文章,如果它值得收藏,那么它就会被我剪藏到原文库中(比如举例的这篇文章会被我归入“F49 信息产业经济”这个类别中保存起来)。如果它还能提供一些有意思的观点、知识,那这部分信息就会被我记下笔记,保存到知识库中。
关于问题 2:
做笔记不是说完全就要自己概括。不知道什么时候传出来的观点,说笔记非得自己写。其实笔记对于个人的作用就两个:编码作用,通过写的过程增加到当下信息的记忆;储存作用,方便未来忘记信息的时候通过笔记来复习 (Di Vesta & Gray, 1972)。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笔记只要写了就完事,你一方面通过“写”或“摘录”这个行为来加深了你对信息的印象,另一方面是通过“储存笔记”这个行为方便你日后查找信息。当然,如果一些信息你不想记忆,那笔记的作用确实和高亮 PDF 没什么差别,唯一的差别就在于一般人可能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的笔记,而不容易找到 PDF 中的某个句子。
是否有必要做笔记这个其实是另一个问题了。假设我们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是“发现信息-筛选信息-保存信息-提炼知识-保存知识-应用知识”的话,现在就是在讨论筛选信息这一环节。从经济学的角度说,人的行为是受到稀缺资源制约的,所以我们的决策都最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想去获得那些最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但是由于我们处于一个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我们其实并没有办法去做到想象中那般最完美的理性决策——万一自己还是去了互联网那么有关教职的一切信息不也没用了吗。所以我们很难说什么信息是一定有用的什么信息是一定无用的。我们只能说一些信息大概率是更有用的,一些信息是可能有用的。那这样我们还是可以什么信息都看,但是有的放矢即可,把重心集中到那些更基础的信息和知识上来。
Di Vesta, F. J., & Gray, G. S. (1972). Listening and note tak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3(1), 8–14. https://doi.org/10.1037/h003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