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杂文”,应该如何处理呢?

这里所说的“杂文”是指在网上看到的一些不错的报道、纪传、历史类别的文章。比如说这一篇:
https://www.vgtime.com/topic/1122757.jhtml
我感觉这篇文章挺好的。按照以前的思路,我会把它剪藏到印象笔记里——但是几乎不可能再回看了。
矛盾在于:我觉得这篇文章确实很好,如果有回看的可能,我回看的话依然会觉得这篇文章很好;可是我又不会去主动回看这种文章,因为它和我的学业、娱乐都没有关系。我不回看它,也不会对我产生什么影响;我回看它,也不会对我产生什么影响。
(我觉得我能用到这种文章的地方,就是和别人聊天时如果用到这个例子,如果当时保存了,就可以快速找出文章来给对方看)

而且我也想不出来这种文章有做笔记的需要,就算有、那应该怎样做笔记。
想知道大家对于这种文章是怎么处理的呢?看过就行?还是剪藏下来简单打个标签或者归个类?或者对它做笔记?

4 个赞

然后这算是第二个问题了:
当然也有那种我感觉能做笔记,或者说我知道应该怎么做笔记的文章,比如这一篇
http://www.yinwang.org/blog-cn/2017/04/17/management-tricks
又或者比如这一篇中提到的各个读研读博的总结感悟文章:

再比如网上的各种“书籍推荐,教程推荐”的文章,找工作、面试的感悟和经验的文章之类的。

我知道这种文章应该怎么做笔记。可是问题在于,做笔记是一件很花时间的事情。

  • 这里所说的做笔记不是指摘抄句子,而是把原文中提到的思想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至少主题句得是自己写的,然后附上相应的原文部分。
  • 如果只是摘抄句子,那我感觉不如直接保存个PDF把觉得不错的地方高亮就好了。
  • 做了笔记以后可能用不上。比如说我现在的目标是毕业去互联网大厂工作,所以会考虑平时看网上的文章,看到找工作相关的文章时,把感觉有用的记录下来。结果假设我后来改变主意了,我要读博士然后去大学里应聘教职,那我之前所做的上述笔记中的大部分岂不是白费力气?

所以我的疑虑是,这种文章,有做笔记的必要吗?我把做这些文章的笔记用来学自己专业的知识,是不是能收获更多?可我这篇文章确实是看过之后如果不再次回顾的话很快就会忘掉。有什么意义吗?当然,还是能记得只言片语的。所以对有些文章,是不是设个提醒,定期回顾,而不是对它做笔记(然后再定期回顾)更合适?

关于问题 1:

我的个人知识系统就两个部分,原文库(Zotero)+知识库(Obsidian)。原文库仅用于保存原文,通过分类法和主题法进行管理;知识库保存从原文里提炼出来的笔记(知识),通过KG笔记法管理。

一篇文章,如果它值得收藏,那么它就会被我剪藏到原文库中(比如举例的这篇文章会被我归入“F49 信息产业经济”这个类别中保存起来)。如果它还能提供一些有意思的观点、知识,那这部分信息就会被我记下笔记,保存到知识库中。

关于问题 2:

做笔记不是说完全就要自己概括。不知道什么时候传出来的观点,说笔记非得自己写。其实笔记对于个人的作用就两个:编码作用,通过写的过程增加到当下信息的记忆;储存作用,方便未来忘记信息的时候通过笔记来复习 (Di Vesta & Gray, 1972)。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笔记只要写了就完事,你一方面通过“写”或“摘录”这个行为来加深了你对信息的印象,另一方面是通过“储存笔记”这个行为方便你日后查找信息。当然,如果一些信息你不想记忆,那笔记的作用确实和高亮 PDF 没什么差别,唯一的差别就在于一般人可能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的笔记,而不容易找到 PDF 中的某个句子。

是否有必要做笔记这个其实是另一个问题了。假设我们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是“发现信息-筛选信息-保存信息-提炼知识-保存知识-应用知识”的话,现在就是在讨论筛选信息这一环节。从经济学的角度说,人的行为是受到稀缺资源制约的,所以我们的决策都最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想去获得那些最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但是由于我们处于一个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我们其实并没有办法去做到想象中那般最完美的理性决策——万一自己还是去了互联网那么有关教职的一切信息不也没用了吗。所以我们很难说什么信息是一定有用的什么信息是一定无用的。我们只能说一些信息大概率是更有用的,一些信息是可能有用的。那这样我们还是可以什么信息都看,但是有的放矢即可,把重心集中到那些更基础的信息和知识上来。


Di Vesta, F. J., & Gray, G. S. (1972). Listening and note tak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3(1), 8–14. https://doi.org/10.1037/h0032243

9 个赞

我个人的感受是对于数学等学科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表述的过程中的确能发现很多细节,如果直接摘录的话这些信息就不会被注意到。
另外就是好多定理真的说的不是人话,我之后回顾还是会费老大劲才能看懂。用自己的话表述,一劳永逸。以后看自己写的就好了。
所以我觉得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

1 个赞

当然是嘛,但是对待不同的学习材料,要有不同的学习策略

可以先剪藏下来,如果积累得多了,遇到问题在网络搜索前先搜索自己的剪藏库效率可能更高。
然后这个剪藏库本身也需要回看,如果较长时间(比如一年)剪藏了以后从没用过,就可以放心地将这篇文章删除。
做笔记等到真正需要应用的时候再去做就可以。

2 个赞

关于杂文

如果是我的话,可能选择这样的处理方式:

  • 单独建立一个【杂文汇】文件夹用于收纳;
  • 积累足够量的杂文(past/now/future);
  • 建立类似flomo这种文章【漫步机制】;可以选择每天【定时推送】;或困了累了无聊了的时候【主动漫步】。(利用【Smart Random note插件】)
  • 认为不需要漫步的文章,可以归类到【杂文汇(静默)】文件夹;

这样文章既不会消失,又能为自己和社交带来一定的乐趣。
此类文章打标签或分类应该都存在困难,
自然也有可能逐渐发现自己对杂文的取向来更好索引他们。
这也需要建立在杂文足够多的情况下。

经验类文章

这一类文章,并不是零碎的,像杂文无法体系化的。
因此【体系化】应该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即:

  • 应当有一篇【工作经验】或【博士经验】MOC;
  • MOC中应当有大量文章,每个文章都应该有【自己总结的核心语句】+【原文链接】;
  • 【原文】中可以【批注形式】尽情写想法和感想;
  • MOC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整套方法论】

如下图左侧是MOC;右侧是原文;

初步想法,不一定合适你~
PS:关于【白费力气】…,请忍受我们记下来的东西可能51%都会失效的现实 :neutral_face:

2 个赞

其实你可以稍微用一句话总结下,也不费事,然后再不管他。
如果今后确实再也回想不起来,说明这个信息确实没用。但今后要用到了,这一句话总结可能是唯一能让你产生回忆的线索。
一个知识有没有用,当下的判断并不一定是准确的。

1 个赞

有空有想法就记,没想法没时间就不记,就是那么简单。强迫行为,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不这么认为哦。
学习、记笔记始终都是强迫自己和兴趣爱好的平衡。
没有兴趣爱好,没有动力。
没有强迫自己,没有收获。

不能过于放任自己。
可以延迟去记,但不能不记。

个人看法不同吧,只要方法对,学习是不用强迫的。延迟去记确实是个好办法,但不能不记,这点我持怀疑态度,没准有一天我就不记笔记了,这并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我会先分类,如果觉得可以做笔记的,就放到A类目录中,以后定时从里面挖出来做笔记,然后把原文扔到参考目录中。如果不想做笔记,就直接扔到参考目录中。

1、一篇文章是否值得剪藏?一本书是否值得做笔记?本质上就是这篇文章是否对你有价值。建议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建立自己书籍评估体系,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流、标签体系、笔记体系等。显然这个问题也是诸多笔记方法论理没有描述的部分。
2、这类杂文是否有价值?当然是有价值的,前提是你有一个完善的标记系统、查询系统、双链笔记,能让你想起某个专题时能过快速的检索到相关信息。当然,如果一篇文章,你连打标签的时间都不愿意花,显然是没有价值的。

1 个赞

以后大概率不会看或者偶尔才会看得这种我可能是加浏览器收藏夹……

你也可以學魯迅大大弄個雜文集 :laughing:

我现在离不开dailynote功能,每天遇到什么好的内容,统一摘到dailynote上,不用过度整理,并给他做双链。如图。
等周末的时候,写weeklynote,把这周的dailynote有用的内容做进一步处理(归类到特定专题下、统一标签、或者不做进一步整理)
等月末时,可以再反复看近一个月的4篇weeklynote有没有必要做整理,如果有,可以再整里,没有就歇了。
这样就做到了,无压力输入、阶段性回顾、反复记忆。最后建立知识体系。
另外一点:有些杂文性质的内容,做好双链就行了,确实不重要,不要给自己压力。
如图

4 个赞

我觉得除非成体系的内容学习笔记,如课程笔记,其他日常笔记最重要的是无压力输入。善用双链,不能搞太多形式化的东西,不然就是本末导致了。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