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一下,大家觉得用标签管理笔记是否有必要?

说说我对标签的理解和应用

1. 我的标签用法:替代文件夹

我的标签主要用于区分笔记文件类别(功能性类别),比如:

  • 人物卡片 → people
  • 项目主笔记 → project
  • 会议笔记 → meeting
  • 读书笔记 → bookNote (一本书一个读书笔记文件)
  • 卢曼式卡片笔记 → ZK(数字字母编号作为文件名)
  • 卢曼式索引卡 → index(关键词作为文件名)
  • 日志 → dailyNote
  • 日周 → weeklyNote

我的标签主要是配合 Dataview 来使用:在使用 dataview 汇总笔记文件的时候,我不通过文件夹路径来查找文件,而是通过标签来定位某个类别的文件。

为什么,因为文件夹的位置和名称经常变化(如:一级文件夹转二级文件夹;命名不规范后续经常调整),而我的笔记文件功能性类别变化相对少一些。

为了避免 dataview 代码总是要跟着文件夹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因此我使用标签。

简单说,我使用标签主要是为了替代文件夹

2. 标签的常见用法、困境与解决方案

2.1 对笔记内容进行分类

很多人使用标签,更常见的是对笔记内容进行分类。比如,某君写了 3 条跟睡眠有关的笔记,然后给这 3 条笔记打上“睡眠”标签。

标签跟文件夹一样,都是基于分类的思想。因此,文件夹和标签运作良好的前提是要有严格和清晰的分类体系。而大多数人使用标签,是没有严格和清晰的分类体系的。

但是,人的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大量知识积累,总结归纳,才能形成体系。所以,不能要求每个写笔记的人,都提前有一套严格和清晰的分类体系。

因此,使用标签对笔记内容进行分类,往往出现这样的困境:随着笔记数越来越多,修改标签(分类)就会越加频繁

2.2 知识点 vs 知识面

另一个更核心的问题是,通过标签找出来的多条笔记,这些笔记之间的关系是不清晰的,它们的唯一共性就是都打了同一个标签而已(围绕这个标签的一堆散开的知识点)。

我觉得我们期待的是,当需要查找笔记时,能找到的是已经形成一定结构的笔记串(知识面)。

前面已经有回答提到了 MOC,我理解的 MOC 就是将笔记组织成知识面的方式

我的一些 MOC 例子:

2.3 Zettelkasten

另外前面也有回答提到我发的 myZettelkasten 示例库的帖子。我制作的 Zettelkasten 关键词导航面板,是一个交互式的 MOC 面板(基于我对卢曼卡片盒原理的理解)。

sheet测试

输入一个关键词,导航面板会返回这个关键词的 MOC:一串带一定结构的笔记串(基于我过去思考所形成的)。

3. 最后结论:

放弃对笔记内容进行分类(标签/文件夹),转而使用 MOC 来组织它们。

8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