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卢曼笔记编码背后的树状结构,是否只能用卢曼的编码方式来体现,还是用大纲笔记的形式也可以。目前我们都同意,两种方式都是可以体现树状结构的。
那卢曼的编码方式除了体现树状结构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独到之处呢?
之前在理解卢曼笔记编码方式时,我有过这样的思考:
卢曼笔记编码可以实现树状结构的任意内部分支。我的理解,任意一个节点,都可以往三个方向生长:
(1)纵向生长:增加下层子节点(如:1 → 1-1)
(2)横向生长:增加自身变体(如:1-1 → 1-1A)
(3)并行生长:增加同父兄弟姐妹节点(手足节点)(如:1-1 → 1-2,相同父节点1)注:使用了“子节点”,“手足节点”等说法,只是为了方便理解。相近笔记之间,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父子,手足等级关系。卡片的编码更多是表示地址,是位置关联和接近性。
举例说明:
如上面例子,我在创建 obsidian 这一棵树的时候,开始时确定的粗略结构是 1-1 是插件,然后纵向(1-1-1, 1-1-2…)计划是放一个个插件的。
但当我产生“众多三方插件让Obsidian 成为一个大杂烩”这一思考时,我应该将这个想法挂在哪里呢?首先我这个想法是从1-1(插件)这里衍生出来的,但又跟纵向用来放一个个插件的方向不一样。
我最后选择放在1-1A(1-1的横向)。从编码可以看出1-1A和1-1-1都是1-1的子节点,但它们的生长方向已经不同(纵向,横向)。
同样,在1-1A这个节点,也是可以有3个方向生长的:
- 纵向:1-1A-1
- 横向:1-1AA
- 并行:1-1B
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有纵向,横向,并行的生长方向。每个方向代表往哪个维度思考,这个完全可以根据不同人的习惯,不同的思考链路来灵活分配的。而卢曼的编码方式,可以满足树状结构任意内部分支,并在编码上能体现出思考方向的变化。
我没有研究过卢曼是否也这样用,但是他的编码方式我在实践的时候这样用是非常舒服的。思考方向的变化是经常发生的,我以前用分类的方式(文件夹/标签)组织笔记的时候,出现思考方向变化就十分痛苦。
大纲笔记软件我用得不多,思考方向的变化这一点不确定能否体现,怎样体现?(这个提问仅为探讨两种方式可能有的差异点,不是认为谁就一定比谁优胜。选择用什么工具/方式一定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自身情况来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