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夹,标签,与双向链接

文件夹,标签,与双向链接看起来都是用来整理和组织内容的。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应该如何去使用呢?我想要向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我想要尽可能地说得简单一些。

我觉得要得出上面问题的答案,最重要的就是看出它们三者的本质。

曾经我在使用一款标签不可以嵌套的工具的时候,觉得文件夹与标签的对比就是文件夹只能有一个,而标签不可以嵌套,两者各有优劣。而现在大多数的工具内都可以进行标签的嵌套了,可见是否可以嵌套其实并不是本质属性,只不过是一个被实现或者没有被实现的特性罢了。既然如此,那么如果从软件功能和具体实现的角度来看,就很容易被无关的东西所打扰,不如从信息的角度来看,或许会更加明白。

文件夹与标签

文件夹和标签说到底都是一个文件,一篇笔记,或者说是一个记录的元信息。也就是想要表达的意思本身之外的信息。到最后检索的过程中,它们都只是数据库中的一个字段,并没有什么区别,是否只能够有一个,是否能够嵌套,并不很重要。文件夹只能表示树状结构只是一种约定俗成,我们明明就可以使用快捷方式使文件出现在不同的路径下;一个路径下不能够有同名文件也不是一定的,我们可以把文件名和文件标题进行分离,用一个长的随机字符作为文件名,将文件标题保存为元数据。

由此可见,文件夹和标签本质上其实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仅仅是各个软件的支持和实现的不同。

双向链接

我们可以使用双向链接来构建内容地图以代替文件夹;我们也可以创建一些特定的主题,使其他的文件按需链接到它们,以此来代替标签。更多的,内容地图的能力比文件夹更强大,不过这也并不是一定的,只要开发一些相关的插件就可以为文件夹带来新的特性。比如 Obsidian 上的一些插件,它们可以自动创建一个文件夹笔记,更好地展示其内的文件。两者在本质上还是一样的,更进一步的,加上标签,三者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不同的仅仅是各个软件的支持和实现的不同。

实现的不同

想一下,你想要写一篇笔记,内容是关于如何更好地烹饪某一道菜。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仅仅是写下正文之后就把它丢到一边,之后再去寻找的时候,将很难搜索得到。这是因为,其正文中不一定会出现"烹饪",“做菜”,"料理"这些词汇。因此,如果我们为其添加类似这些标签,其实我们所做的事就是为笔记添加摘要,概括地描述其内容。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将之放在烹饪的文件夹下面,或者是放在烹饪的内容地图中。

然而,Obsidian 希望每个文件只有一份,不会被放置在不同路径下,也希望直接使用笔记标题作为文件名,所以我们将使用标签来更灵活地组织内容,使用文件夹来隔离命名空间。构建一个内容地图将会花费最多的时间,也将得到最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对于自己更加看重,且有需要的内容将会采取这样的方式。

5 个赞

不敢苟同,文件夹是树状的,标签则是网状的。

一个非空文件夹必然有子文件夹或子文件,除非这个文件夹是根目录则它还有父文件夹,还有可能有同级文件夹或文件。

而标签自身则是唯一(unique)的,且可以对应多个文件/文件夹,一个文件/文件夹也可以有多个标签。

3 个赞

关于分类与标签,前两天刚好在知乎回答了相关的问题。

这实际上是信息组织的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的区别。

一般来说,我们在信息/知识管理里所谈的分类指的是学科分类,即按学科将信息组织整理。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将信息按照学科类型这一维度进行整理,能利用学科体系来构建信息的组织框架,从而能将相关学科的信息聚集、不相关的信息分散,也方便文件的排布。最简单的例子,将课堂笔记按数学、语文、物理等学科进行分类是每个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的技巧。但是,分类的缺点也在于此,我们检索信息时往往只能按学科角度切入检索,这在很多时候是不够用的。

而标签对应的是叙词法,即通过多个词语来揭示信息的内容。比如关于“白切鸡的做法”的信息就可以通过“白切鸡”、“烹饪”两个标签来表示其主题。叙词法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通过排列组合不同的词语来检索自己所需的信息,检索比分类更自由、更直接。并且可以通过限制词语的多少来控制检索内容的多少——词越多,返回内容越少,反之亦然。但是其缺点在于需要使用大量词语来表示信息主题,词表的维护难度不低。

至于如何选择,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以终为始,也就是处于检索目的来安排自己的组织手段。也就是说,如果自己的检索场景更适合树状一级级检索,比如学科笔记(先一级学科再二级学科)、工作记录(先定位年再定位月最后找到某日的记录),那就使用分类。如果自己的检索场景需要直接从信息主题出发,比如一次性需要搜索关于白切鸡的所有内容,那就用标签。

原文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134477/answer/2706913370

传统的文件管理方式:

文件夹和标签在计算机出现以前就存在,是传统的文件管理方法

  • 两者都是基于分类的思想
  • 文件夹在只有一种分类的情况下可以运作良好,多种分类的时候就会混乱
  • 标签解决了文件夹只允许一种分类这个限制,多种分类也可以运作良好

计算机出现后,文件夹和标签就自然而然继承过来。

需要严格和清晰的分类

文件夹和标签运作良好的前提是有严格和清晰的分类。

而在当今碎片化信息的时代,你在接触到一个碎片信息时,记下笔记。很多人的知识体系里,是没有严格和清晰的分类,因此很难将这个笔记准确地归到合适的位置。我刚开始用标签的时候,每新增一个笔记,就给笔记随意打上标签,各种维度(状态,学科分类,作者,来源渠道等)。这样做的一个结果就是,我的标签列表十分混乱,就是一个灾难现场。

导致这个灾难的根本原因,跟文件夹是一样的——需要严格和清晰分类

知识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人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大量知识收集,总结归纳,才能形成体系。就像学校学科,是经过前人不断的学习,总结和归纳,最终成为我们书本上的学习路线,学习大纲。因此,不能强求我们一开始就有严格和清晰的分类而且信息爆炸及碎片化信息的时代加剧这个问题。知识层出不穷,还没有来得及总结和归纳就消亡了

如何破?

那问题来了,怎样破?—— 连接

1 个赞

如果你指的是像remnote那样的文件管理系统的话,的确文件夹跟标签以及双链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一个包容块,用来收纳笔记用的,但是就目前在obsidian当中这三者的作用其实还是有所区分的。

再来谈谈我们为什么需要用到文件夹、标签、以及双链来分类管理,因为我们想要能快速的找到我们的笔记,就像在现实中我们会在衣柜找衣服而不是在厨房里面找衣服,所以根据这个前提,我们的目的就是效率,那么怎么能够有效率的在ob当中去找寻笔记呢? 我觉得首先你应该先建好三条笔记,文件夹、标签、以及双链,接着写下他们在obsidian当中有什么优势以及什么劣势,那么你就可以很好的判断他们可以应用在哪些场景当中,并且给他们制定规则。

等下我会分享我对这三个系统的看法以及我如何使用他们,码字需要时间。

你好。我在整理思绪的时候正好看过你的这篇回答,对我很有帮助。谢谢。

我的这个回复我希望在这篇帖子下有所发言的人们也都能看到。

当然,文件夹和标签都是有历史的,所谓的本质相同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一种东西,也不一定就要一样地去用。比如我说蔬菜和肉类本质都是食物,目的在于二者的共性,这并不是我打算抹杀两者本身的特性,认为其所积攒下的历史没有意义。

由此可以得出的是,我们可以凭借持续的开发逐渐消除三者之间的距离,或者从另一方借鉴一些好的特性。比如最开始的时候标签是没法进行嵌套的,我不知道后来变得可以嵌套是因为什么,不过这客观上是借鉴了文件夹的特性。而着眼于当下,我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就在最后的一级标题下。

我有提到过,文件夹是树状的只是一种约定俗成,不是一定要这样。我们可以为某个路径下的文件创建快捷方式,放置在另一个路径下。这将使得文件夹也变成网状的。

而标签在进行了嵌套之后,其实也包含了树状的部分。

很高兴你能够理解我的想法。我很激动于与能够相互理解的人交流。

这三者的区别的确就在于实现。而Obsidian大概是采用了最传统的一种方式,所以三者之间的区别也很大。

很抱歉。我能够初步看到你的想法,可是却不能更加深入了。你愿意将最后一部分扩展一下吗?

具体来说,应该怎么样去进行连接呢?

嵌套标签的树状结构只是针对标签本身的,和文件夹的树状结构完全是两码事。

文件夹是针对文件这个实体的管理;链接是针对文件之间的直接关系的管理;标签则是对信息的管理,是文件内容的抽象。

比如一篇概率论笔记,按文件夹方式管理应该放在数学文件夹下,但这篇笔记内有它的物理学应用呢?物理学、心理学下面各有一篇笔记需要参考呢?那就要使用标签和链接来进行信息的梳理了。

碎碎念

如果抛弃文件夹,或者说抛弃子文件夹,笔记全部平铺在一个根目录下面,造成的是视觉的过载。
就相当于你时时刻刻检视完整的大脑,但你在现实世界里明明不是这样行事的。

你不会想要在衣柜(文件夹一)找衣服(文件)的时候通过透明的墙体(文件夹二)看到卫生间(文件夹三)的东西(文件)吧?这就是文件夹的隔离作用。

但是衣服和马桶都是消费品,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标签、关键词、抽象、whatever),你可能会把它们列入同一张购物清单里。如果你忘了和衣服同时购买的马桶(文件)的价格(文件内容),那么就需要找到这张购物清单(链接)。

在视觉上隔离文件并不是只有文件夹才能做到。使用标签同样可以。

这也不是一定的。我曾经使用过一款笔记软件,它处理代办的方式就是将内容链接到一个名为TODO的笔记上,而TODO笔记本身一直保持为空的,通过反向链接展示所有代办。其实本质上这就是一个标签。

请举例说明你是如何通过标签进行文件/信息的视觉隔离的,或者你举任何一个其他的脱离文件夹仅使用标签和链接的例子。

那么这个 TODO 笔记到底是不是一个文件呢?它内容是空的,功能是不是链接两个不直接相关的文件呢?

比如它链接的两个文件一个是健身安排一个是数学学习,是分别给这两个文件加上健身和数学两个标签更好还是只用 TODO 文件进行链接更好呢?

嘿,我的确认为通过标签同样可以进行文件的视觉隔离,不过我不认为有必要完全脱离文件夹仅使用标签和链接,我本人没有在这样做,而这也不是我所提倡的。

我的观点是,文件夹,标签,双向链接,这三者某种意义上本质相同,而在当下,尤其是在Obsidian中,仍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具体如下:

实际上,这不是直接用来指导实践的。

为了说明通过标签同样可以进行文件的视觉隔离这一点,我将向你展示我在一款信息收集软件中,日常所看到的情形。它叫做cubox。

cubox还不支持链接,不过支持嵌套的目录结构和嵌套的文件夹。我曾经使用过目录结构,可是慢慢的我意识到了目录与标签相同的本质,所以我把它们全都解散了,重新以仅标签的形式组织了起来。如果换掉标签那个标志性的图标,我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浏览全部的标签,而不是目录结构。

我们首先来谈谈文件夹

文件夹的优势

  1. 直观的从上到下的层级,容易理解笔记之间的关系
  2. 便于在某个资料夹内快速的进行查找,就像我们会记住衣柜里面是衣服的意思一样,只要你遵守所謂的MECE原则的话,那么的确能让你快速的找到笔记。
  3. 通用性:大部分的软件都拥有文件夹这个系统,这代表着我们可以在不同的软件使用一样的文件夹结构,例如:PARA方法
  4. 批量管理,在obsidian当中想要实现批量添加或是批量删除标签、双链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文件夹就不同了,你可以批量将笔记移动到某个文件夹,例如【参考资料】这个文件夹,那么你就相当于赋予了这些笔记【参考资料】的这个属性。
  5. 放在同一文件夹可以利用增强编辑的查看同级上下笔记功能来快速的扫过一遍

文件夹的劣势

  1. 大家都知道的,一篇笔记无法收纳在不同的文件夹下面,无法表明笔记的多种属性。
  2. 我们将笔记放进文件夹当中其实就是隔绝了他与其他笔记之间的关系,变成笔记只与同文件夹的笔记拥有关系,这一点其实有好有坏,但所幸我们还有双链。
  3. 当你的文件夹结构不够明确的时候,你很容易陷入这篇笔记到底该放到哪个文件夹底下的迷茫,从而造成效率的丧失。

我是怎么使用文件夹的
image

这就是我的文件夹结构,下面会稍微解释一下他们的用途

00-资料刚进入ob都会在这,新建的笔记也是在这

11-这个其实是参考卢曼的枢纽笔记所建立的资料夹,里面的笔记是用双链来收纳笔记的而不是标签与资料夹。

22-日记

33-数据库资料夹,里面有我自己做的ob插件资料库以及软件资料库,还有一些有的没的,主要是使用插件Database folder 来模仿notion管理资料

44-主要放置外部的参考资料,像是book、movie、文献、摘抄文章等等

55-这个可以无视,自己实验性的功能

66-虚构写作的东西放在这里

77-非虚构写作的东西放在这里

88-模板

99-附件

以上就是我的文件夹结构,这是我个人思考以后觉得最适合自己直觉的结构方式,并且每个文件夹都利用了Dataview来创造表格让自己能够使用快速切换功能跳转某个文件夹笔记后快速扫过笔记而不是将文件夹一个个点开。

再来谈谈标签,我的标签是真的没什么好谈…因为非常少,少的只要打开标签页面就能一栏无疑

  • 用于任务管理的标签

    • 未开始
    • 进行中
    • 搁置
    • 已完成
  • 用于长青笔记的标签

    • 萌芽期
    • 培育期
    • 长青期
  • 用于需要注意内文某个地方的标签

    • 注意
    • 尚未理解

大概就是这些,标签对我来说唯一的优点就是快速找到某个笔记群,当然ob有某些插件可以让其使用起来简单一点,例如:Tag Wrangler以及Tagfolder和Better Command Palette,但我还是选择了双链代替原本的标签作用。

  • 我的双链使用场景:

    • 传递型双链,用于日记中尚未成熟的想法
    • 收纳型的双链:在上面有提到我特意开辟了一个名为REM的文件夹,里面被我放置了许多所谓的枢纽笔记,它的文件夹结构大概是下面这样:
  1. 人名文件夹:里面放置了类似马克思、鲁迅等人名,在马克思的页面会有类似人物小传的卡片,包含生平名言相关书籍影视等等,可以在写笔记的时候用来参考,也可以查看出链以及反链来理解有哪些笔记与马克思有关。
  2. 年代:里面包含了从公元前到现代的笔记,以一个世纪作为划分,主要也是用来查看某个年代发生过什么事情,可能是16XX年的原文段落我也会利用别名引用来连线到17世纪的这篇笔记,在原文上他一样是16XX年。
  3. 学科:这个很好理解,就是依照像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等等的学科方式下去制作
  4. 名词:主要用来放置一些专有的名词,他们不见得只属于一个学科,例如某某主义,而在这篇笔记上面也会使用双链来链接到那些所属的学科
  5. 方法:里面放置了像笔记法、读书法、睡眠法、记忆法、等等

大概就这些,剩下的是个人喜好,得益于插件Breadcrumbs的功能,让我们也能够可视化的看见双链的层级,以及Dataview的表格功能,所以我选择了用双链来取代了某些本来标签的功能,这让我能够快速切换跳转到某篇笔记,而不是薅头的找寻标签。

4 个赞

脱离文件夹

github上的博客都是存在于一个文件夹下面的,相当于脱离了文件夹吧。

如果将内容保存在数据库中应该也可以。

1 个赞

文件、标签、链接的本质都是信息,但本质上相同没有任何意义,正如你自己所说的:

我也给出了实践中应该是什么样的,详见之前回复里的图片。

而且我认为嵌套标签是一个失败的设计,不仅仅是因为支持的相关软件很少,而是它有可能打破标签本来应该有的唯一性。

不要为了文件而文件,为了标签而标签,为了双链而双链,它们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内容被忽视只关注标签和链接,那么和看到个网页就狂点鼠标打开每一个链接来回跳转有什么区别呢?

就像你自己的例子一样,一个 read-it-later App (或者高大上点:信息中转站类软件)里有必要使用文件夹吗?但是在 Obsidian 这样的笔记软件中这样的信息管理方式真的值得完全照搬吗?我完全不这么认为。

文件、标签、链接都应该是为了降低心智负担而服务的,如果它们都过于复杂(嵌套多层文件夹、嵌套标签),那么就脱离了它应有之义。

todo不是一个文件,他是基于其他文件的内容,动态更新的内容,他可以直接跳转到文件,也可以显示文件中的一块内容。

todo链接跟标签好像不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