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观察到的一点是,无论有怎样的方法论,用户始终会觉得”把随时想说,想记录的一些内容写下来”这个行为放在 Obsidian 中进行是很“重”的,以至于楼主也提到,需要“突破思维的障碍”。这当然一方面是出于直觉上的,因为 Obsidian 最大的一个噱头就是建立一些结构化的东西,或者说在内容之间建立联系。那么孤立的内容就很容易让人想到“我为什么要这么干?”
「写笔记」这事儿在各种方法论的渲染下也好,在自己的实践中也好,都会容易觉得「重」。
我也是最近开始慢慢让自己接受“轻笔记”的这个概念,挺好笑的hhh
(最大的转折点是 Obsidian的CEO是怎么做笔记的? 这个时候)
同时,无论有怎样的工作流,在 Obsidian 里写几句话肯定比在 flomo 里写几句话更加麻烦。
这像是一种取舍,用这种成本的增加,换取进行“搜索”和“引用”的成本降低。
说得非常对,楼下有朋友提到「时间码笔记」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对比。
用当下多一点点的精力,来换取未来更大的可能性。
比起5秒写好写完就忘的一条笔记,我更愿意花1分钟写一篇之后还能重新找到的笔记。
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其实是可以观察一下自己有多少频率会需要去对自己的随记进行搜索和引用。
有趣,我试试!
最早一篇从10月14号开始写的,目前打上过 #jotting 标记的笔记有这些,共71篇:
红色的点是当前还位于 Jotting/ 文件夹内的随记,剩余65篇。
白色的是已经移出 Jotting 文件夹的笔记。
去除孤立文件后,只看存在链接的随记:
(不过这里似乎只能看出来 jotting 笔记之间互相的链接,到外部笔记的就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