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tting 核心语义为 “简短的笔记” 或 “匆匆记下的东西”。 该词来源于动词 jot(匆忙记录),通常用于非正式场景下零散记录的描述。
概述
写笔记的时候,如果要考虑“文件名叫什么好”或者“放进哪个文件夹”,就会觉得很麻烦……
于是最近构思了一套新的 Obsidian 笔记工作流,我叫做 Jotting(随记)。
解决什么问题
如上文所说,主要解决的是「记录笔记时候的心智负担」。
在创建 Jotting 笔记的时候,你不需要找文件夹结构,甚至不太需要考虑命名,写一条笔记的流程和发一条微博差不多。
「让写笔记像发博文一样轻松」,这就是随记的目的。
这个概念其实和「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类似,我的最初灵感就来自它,因此,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套在 Obsidian 内实践闪念笔记的工作流。
怎么做的
简单来说就是,当有一个很零碎的想法的时候,通过快捷键可以直接创建一个新的笔记,然后随便写(哪怕只有一两句也没问题)。
笔记放在 Jotting/年-月 文件夹中,只进行最基础的归类。
同时,每篇笔记的 parent 属性链接到当天的 DailyNote 日记,用来方便追溯和查询。
[!note]
这里因为我有写“每日笔记”的习惯所以用了[[2025-11-20]]这样的双链,如果你没有这个工作流,直接写成jotting_date: 2025-11-20纯文本属性也可以的。
属性关联:
在日记中快速查看当天创建的所有随笔:
方案
快速创建
这里我使用的是 QuickAdd 插件,它可以快速在你指定的文件夹中新建笔记。
在插件设置中创建一个新的「模板(Template)」,输入名称后,点击 Add Choice:

点击齿轮图标,如下配置:
下方的 Location 就是文件夹的路径;
勾选 File name format 后,将文件名写成 {{DATE:YYYY-MM}}/{{DATE:YYMMDD}}_{{name}} 可以自动创建到日期文件夹并添加日期前缀。
最后的路径就是:
文件夹/2025-11/251120_一个随便的想法.md
模板部分按个人习惯就好,我喜欢加上一个 #jotting 标签,便于筛选。
配置完成后,按闪电图标将它注册成命令,然后分配一个快捷键,这样就完成了!
查询和汇总
有了 Bases 数据库功能之后,想要查询 Jottings 笔记也会非常方便,从而也就不需要担心“记得太乱没法找”。
最简单的,配合上面的 #jotting 标签,我们可以用这样的 bases 来查询所有随记,并按 文件夹分组:
```base
views:
- type: table
name: 表格
filters:
and:
- file.hasTag("jotting")
groupBy:
property: file.folder
direction: ASC
```
把这段代码粘贴进你的 OB 里就能看到效果,前提是已经存在带有对应标签的笔记。
按需调整后,可以做出这样的数据库:
可以看到,我的命名也非常随意。但是这样就够了,需要的时候,我可以快速搜索到任意的随记。
这里有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版本,增加了简化的创建日期属性,并按照创建时间进行排序,供参考:
```base
formulas:
创建日期: file.ctime.format("MM日YY月")
views:
- type: table
name: 表格
filters:
and:
- file.hasTag("jotting")
- file.inFolder("PeriodicNote/Jotting")
groupBy:
property: file.folder
direction: ASC
order:
- file.name
- formula.创建日期
sort:
- property: file.ctime
direction: DESC
columnSize:
file.name: 563
```
另外,关于“创建时间”,我其实推荐自己将创建时间写到属性里,通过模板就可以实现!详见: 【OB基础】为什么要自己管理创建和修改时间 - 经验分享 - Obsidian 中文论坛
后续维护
如果我们只是随便的把念头记下来,那么其实和备忘录或者随手写的纸片差不多。
这当然也有它的「作用」,不过价值比较有限。
所以会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之后呢?
添加新的内容
比如说,对于某个临时的想法,后续有了更多关联的想法——
那么直接在原有笔记里继续添加补全就 OK!
得益于它是个独立笔记,丰俭由人,只有一句话或者写上好几段都没问题。
创建联系
同样得益于它是独立笔记,你可以非常方便地创建它的关联笔记。
比如一开始写了一个 251010_想看的电影.md 文档,记录了《穆赫兰道》,隔了一个月后,发现有另一部想看的电影《双峰》是相同导演的,就可以在 251120_又有想看的新电影.md 里直接链接过去:
《双峰》
> 之前在 [[251010_想看的电影]] 中记录过的《穆赫兰道》也是这个导演的!
如果你对导演进一步深入,甚至创建了 大卫林奇.md 的独立笔记,你也可以按需再创建关联的双链——或者不创建,都行!你的笔记你做主。
转为正式笔记
同样,如果你发现一个念头一开始很琐碎,后来逐渐变得更「重要」,需要进行「整理」或者「规范化」,那也非常简单——
- 从随记中「剪切」或者「复制」文本到独立的笔记
- 直接把一篇随记「移动」到更结构性的目录中
- 按需对它「重命名」
- 「拆分」成多个笔记,或者「组合」到一个更大的笔记
- ……
这些操作看起来像是废话,但核心就是一点:你后续可以对这些随记做任何你想要做的操作,别有什么心理负担。
反过来说,正是因为知道“随记后续可以转正”,这才让我们创建的时候可以更加轻松。
就放在原地也没问题,你不需要把所有随记都转成正式笔记。
把它们想象成是种子:有的种子会发芽、有的种子会腐烂、也有的种子埋在底下十几年之后会突然萌发……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事(?)
流变
关于随记的工作流分享其实到这里就结束了。
接下来是关于我目前这个工作流的形成过程的一些分享。
一开始,我其实是在 DaiylNote 日记笔记里添加了一个子标题,然后用更小的标题去记录。
像是这样:
2025-11-20.md
## Emphemral Notes
### CSS 查询的方法
21:15
……
### 想看的电影
10:15
……
但是一来,像这样往笔记的特定标题里添加内容还是略麻烦;
二来,想要链接到其中的某个念头或想进行扩充时,由于它是日记中的一块子内容,操作会变得拖泥带水。
而且它也并不好查询,虽然有列出特定标题内的子标题的方法,但显然不如直接作为独立笔记来得方便。
所以,使用这样的格式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决定做一点革新。
最终突破了思维的障碍,做出决定——哪怕只是一句话,也完全可以创建成单篇笔记。
这样一来,不管是搜索还是引用都会方便很多。
可以说是最 「Obsidian」风格 的使用方式了!
同时,也靠属性中的双链维系了「这是哪天写的随记」这个关键信息,不至于变成一大堆完全混乱的零散笔记。
以上,这就是我最近新鲜发现的「在 Obsidian 中轻松写随记的工作流」,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