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大量的学习,各种形式的学习,导致学习过多、信息接受过多反而不会使用了,通过第二大脑的方法来解决信息使用的问题。这个方法对于我来说也同样适用于减少神游时间 ,即无用信息的接收。
方法
[[第二大脑.canvas]]讲述一个系统,用于解决网络生活中信息过载的问题,由收集、整理、提炼三部分组成,实践起来就是有一个地方随时能记录,记录的归类方式按照实用性而非类别,提炼就是练习、输出。
(1)收集
将信息分为resource和idea两个文件夹,因为二者的产生方式和后续使用的难度和方式完全不同
- resource:刷到的某个视频,或者正在进行阅读的书籍,是一个原始信息记录和登记的地方
- idea:突然的想法
resource和idea都以文本形式存在,方便数据库的属性管理。
- resource进行一些简略描述,用canvas做快速了解并放在属性
mindmap中 - idea则详细叙述想法的产生、最终效果,拖入一些可能用到的文本文件、资源,记录需要进一步学习的部分。
实用性以tag标签来表示
(2)整理
在资源和idea这两个文件夹中,后用数据库database进行列表呈现,可根据属性排序。只要第一步做好了,这一步就仅仅是存放文件夹的事。
(3)提炼
资源被利用往往有几步:学习(canvas)、练习、得出感悟、(形成习惯)。这个练习得出的感悟是可以分享的。
idea的实现过程和最终呈现都是可以分享的。
二者的过程性记录和结果记录使用文本比较方便,canvas思维导图却是更重要的部分(风格笔记)
一些实践感受
1)还在几个月前,我还是一个B站关注了一百多人的用户,现在差不多都取关了,有些UP主被记录在resource中,每次我需要它的信息的时候,我通过名为资源驱动的database找到,然后点击链接到达主页,这很好的减少了我的神游时间。
2)就像一门学科一样,真正核心的可能不超过十门,然后主要的工具箱可能也就两三门。那么平时我自己利用B站、知乎进行一些各个方向的学习发展的时候,其实找到一两个内容垂直度高、专业、适合自己的博主就觉得足够了,当然会不可避免的接触更多相关的博主和视频,这个时候我将UP主的链接保存过来,遇到的视频链接放在文本中,稍微看看、或者需要的时候再去看,也不但心丢失了珍宝或是神游。
3)标签来标注实用性,这一点其实会遇到一个小小的难题,那么就是随着resource数量的不断增加,一打开这个文件夹就老长,我自己是很不喜欢的,但是如果按照类别做文件夹,有朝一日会不可避免的遇到这个问题,然后你会发现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在文件夹的分类上。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首先是坚持用tag来标注实用性,因为tag可以是多个的,这很重要%% 绝不要新建一个属性 %%。然后我采用一个看起来很没用,但实际很省时间和精力的方式创建文件夹,那就是按照时间,这样我就没有这个手段再去纠结到底归于哪一类,并且还有助于未来寻找一些遗落蒙尘的珍珠。%% 如果你采取我的第二点实践感受,你将发现以月为单位,刚开始的时候,接触的东西还真不少 %%
如果想详细看看,我创建了一个库,专门用于分享一些我觉得对我有帮助的到的生产力方法的OB实现
123云盘链接:https://www.123684.com/s/4JV5Td-nLd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