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不是知识,笔记不是任务

笔记只能是对知识和任务的文字描述,但它们绝不是知识或任务本身。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但也正因如此,很多人模糊了它们之间的界限。

笔记是工具,不是知识本身

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笔记只是信息的载体,是帮助我们获取知识的工具。 它们是外部化的信息片段,就像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段视频。笔记就像是制造房子的工具——锤子、锯子、钉子——而知识才是那座真正能遮风挡雨的房子。混淆这两者,就等于把工具当成了最终产品。

“清醒地”陷入分类误区

当我们开始给笔记分类时,这种混淆尤为明显。我们自诩清楚笔记只是信息,但下意识里,我们却在试图给“知识”分类。我们希望将一篇关于 CSS 的文章放进一个“完美”的文件夹里,我们试图将一个任务的描述精确地归入某个固定的位置。

然而,我们的大脑并非一个线性的文件夹系统。知识是动态的、互相关联的,它是一个巨大的、网状的结构。 我们的大脑能将 CSS 的知识与设计理论、用户体验甚至市场营销联系起来。但当我们试图用树状的文件夹结构来模拟这种网状联系时,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工具的局限性,并反过来抱怨工具“落后”。这并非工具的错,而是我们从一开始就用错了模型。

用笔记模拟大脑的“美丽错觉”

这种对完美分类的执念,最终演变为对“第二大脑”的病态追求。我们极端地使用链接,试图将每一个关键词都变成一个“知识”链接,好像构建这个复杂的网络本身,已经超越了学习知识的过程。

这种做法的危害在于,它创造了一个“知识永不遗忘”的错觉。我们依赖外部的笔记系统来存储和连接信息,享受着“知识不会遗忘”的美丽幻觉,却忽视了大脑自身的记忆和联想能力正在逐渐退化。我们把大量精力花在了构建和维护一个庞大的模拟系统上,而不是真正去理解和吸收知识。

走出误区:让笔记服务于大脑

要走出这个陷阱,我们必须重新调整心态:让笔记服务于我们的大脑,而不是取代它。把笔记重新定位为辅助我们思考的助手,而不是代替我们思考的器官。 真正的知识和智慧,始终内在于我们的大脑,它来自不断的理解、吸收和联想,而非外部工具的堆砌。

正式回复:那么,怎样转变过来呢?日常生活中我使用知识,并且是在任务中使用知识,这时笔记应该*可能?*作为一个中介一个工具应当起到对整体流程的帮助,而不是将整体任务生活流程全部放置在笔记上,知识不是笔记,任务也不是笔记。

副回复:作者您好,我是按照您的思路往下想的。您的观点带来的视角的转换是清醒的有价值的,但是只有观念上的转变还不行,我们需要具体的方法论上实操上的转变。一起往下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