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思考的脚手架,就是一系列软件操作和相应的思维方式。类似于“盲打”,这种软件与思维融合的现象。
我们在一天内可能要面临很多任务,可能还需要在不同的任务之间来回切换。这些任务可能是突然产生的、可能是今天创建的,也可能是昨天甚至更久之前的。我们的大脑显然无法记住所有的任务,并允许我们快速地来回切换。如何让obsidian去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
想象你是一名正在放暑假的初中生,你有9本暑假作业,堆叠放在你的桌面上,从侧边刚好可以看到每一本书书脊上的书名。现在,你正在写语文作业。写了一会儿,你想换一门作业写,于是大致浏览了一下书桌上的其他作业,决定去写数学作业。翻开数学作业,索引到之前写到的地方,继续动笔。有一道题的知识点你忘记了,但你想起来这个知识点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过,于是翻开笔记本,边查阅,边做题。可能专注的时间长了,你突然想到要去买菜,于是抽了一张便签贴在桌子上。做完数学题,休息一会儿,听听音乐,又回来对答案,反思错题,并将自己的感悟记到错题本上。
回到现实里,你现在可能没有暑假作业,这个例子看起来和 Obsidian 也没什么联系,硬要说联系的话,可能是错题笔记可以用 Obsidian 记。虽然我们没有暑假作业,但是我们有任务、有思考的主题、有待写的笔记。你可以在9本暑假作业之间来回切换,是因为暑假作业看得见、摸得着,就摆在你的桌面上。如果你把 Obsidian 看作你的电脑桌面,用电子笔记充当头脑中观念的现实载体,那么每一个标签页(Tab),都是一个工作空间,就像你专注的每一本暑假作业。不同的是,在 Obsidian 中,我们既可能是布置暑假作业的,又是可能是写暑假作业的人。当我们看向 Obsidian 的一个个标签页时,就像看向书脊上的书名一样。切换任务,只需要打开相应的 Tab。
这种思想,还有更多的具体形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尝试,让 obsidian 以更小的颗粒度、更多地、更自然地融入思维习惯,它才能真正成为“思考的脚手架”。在实践中要着重把握一个“度”,总有些东西不能完全交给 Obsidian,需要我们的大脑去“出力”,否则就会影响正常的思考。一个感性的判断标准是——让思考合乎自然,不会过多地阻碍当前思路进行,以构建辅助工作为目的的行动和思考不要超过10s。例如:刚打算写一个笔记,写上笔记标题,就开始思考笔记该放在哪里,用什么标签,在你思考这些问题时,本来应该被记下的宝贵思想,可能就因为工作记忆不足而遗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