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nea
(神哦)
1
最近有篇文章 转载 我删掉了我的“第二大脑”
Joan Westenberg 做了一件几乎可以被认为是 “数字自杀” 的事:她彻底删除了她构建多年的 “第二大脑”。那一刻,她不只是关掉了 Obsidian 或 Apple Notes,而是连同里头十年积累下来的十万字笔记、七千条阅读清单、所有的任务系统、框架模型,以及每一段曾经用力记下的文字 —— 统统一键清空。她删除的,是自己曾如此依赖、甚至信奉的整个知识体系。
令人意外的是,那之后不是慌乱,不是悔意,而是一种解脱。
如果在座的各位,记的笔记突然全部消失,你会有什么损失呢?
这篇文章我也看到了,佩服作者的勇气
但实际上我确实认为非纯知识管理工作者的话,大多数人不需要这些XX系统、XX框架、XX模型,当个普通的记事本,仅用少数以来插件即可。
至于什么美化都仅仅是取悦自己罢了。
甚至说普通的txt完全都够用了
有时记录一些内容,为了满足自己制定的“笔记原则”,为了满足日后所谓的“便于检索”,反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做一些设置、格式等,学习了不少插件的使用。这样不是和markdown自身的初衷相悖了?
奈何,信息焦虑,受到ALLINONE,本地优先,第二大脑,知识管理等等这些概念的毒害太深。
自己挖的巨坑,想一键回填,需要莫大的勇气。
啊,看文字有点像以为直接引得论坛帖子继续讨论,点进去发现是另外一篇转载。感觉一般中文转载都是翻译原篇标注转载,这个全部改成第三人称类型还挺新鲜。
那链一下相关论坛历史 [转载]删除第二大脑-pkm的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