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删除第二大脑-pkm的精练

在外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是关于第二大脑(记录一切)的反思的,感觉说得很有意思。

https://www.joanwestenberg.com/p/i-deleted-my-second-brain

1 个赞

这篇文章观点还是有的,不过表达上确实更偏向“启发”而不是“论证”。有相关经验的人能有所体会;此外也留了很多那种“你要感兴趣就自己去挖”的钩子,比如 Library of Babel。可要是没接触过类似内容,就会觉得比较虚浮。

要说一下子删除自己写的所有内容,我也干过。不过我是把整个文件夹下的所有笔记内容清了,只留了标题,看看跟着标题还能重新写出多少东西。毕竟即使存了再多东西,你看到这个名字时一下能想起来的,才是真正管用的。

这个博主这段话就非常有代表性。

当一个人对PKM的理解局限于此,其知识管理实践最终陷入僵局、难以为继,几乎是一种必然。

为什么说是必然?因为这种理解恰恰是在“重新发明轮子”,但只学了形,没学到神。知识管理的“神”,其实就是信息科学领域研究了一百多年的核心:分类、编目、索引和检索。一旦抛弃这些基石,任何看似精妙的系统,都难免会退化为以下几种功能失调的状态:

  • 检索失效带来的系统崩溃:当我们无法在需要时快速找到一条信息,无论系统外表多酷炫,它在功能上就已经“崩溃”了。

And an idea not re-encountered might as well have never been had.良好的系统不应该遇到这种无法检索的问题。

  • 有收集无整理造成的信息囤积:没有经过个人化的编目(比如写下为何保存、它与什么相关)和分类,海量的笔记内容就只是躺在硬盘里的死档,而非可用的知识。
  • 有链接无秩序导致的连接泛滥:没有一个核心的知识分类体系作为骨架,单纯的链接网络再庞大,也只是一盘散沙。这好比一座书架随机摆放的图书馆,即便每本书都贴了二维码,对读者而言依然是场灾难。

因此,原博主的问题不是工具的问题,而是“方法”的问题——因为对理论的理解有偏差,所以从根基上就缺乏一套个人化的、可持续的信息治理策略。

与其追逐下一个神奇的PKM工具/流行的生产力方法,不如回归本源, 借鉴信息组织科学的百年智慧,为自己构建一套真正可持续的个人知识体系。这才是根本。

1 个赞

你说的这三点问题,第一点目前笔记搜索功能强大,基本还好。第二点应该很多人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好多东西都在笔记库中吃灰。第三点,随着笔记数目增多,而没有精简整理,也都很容易遇到。

原博主提到的删除第二大脑(完全删除笔记系统的内容)有些太过,但pkm的精简还是很有必要的。笔记一类为记录(说是日志可能更为恰当些),二就是辅助思考,而思考类笔记,其实在写下那一刻就算是完成使命,在后续日子是可以删除精简掉的。不破不立,只有不断从现实相关的事物去思考行动,才能有所得。曾经的思考类笔记,许多已经与现实不符,如果还是存在着,只是无效占用了自己的注意力。

Nietzsche burned early drafts. Michelangelo destroyed sketches. Leonardo left thousands of pages unfinished. The act of deletion is not a failure of recordkeeping. It is a reassertion of agency.
尼采烧毁了早期的草稿。米开朗基罗销毁了素描。莱昂纳多留下了数千页未完成。删除行为并不是记录保存的失败。这是对能动性的重申。

I don’t want to manage knowledge. I want to live it.

1 个赞

这文章标题是有些搏眼球的意思,但里面的观点确是很有启发。可能我们平时也有意识到,但没这么明确点出来

(其实并不够用,我的笔记库比原博主还大 :rofl:

另一种视角来看,我感觉原博主的笔记也更多是这种内容。我的仓库里90%都是学业、工作里需要高频使用的纯知识,压根就不敢删除……

我时常碰到 “当前看起来无关的技术摘录,在后续项目中发挥关键作用” 的场景,因此我一直觉得任何一条笔记的价值都不是短期内能定义的,是随着个人知识领域和观念变化和发展的,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归档而不是删除。

存在不等于负担,第二大脑并不是真的大脑,完全可以用更灵活的检索或组织方式来优化注意力开销。

我的观点和 @Ryooo 类似,更倾向是原作者的检索方式出了问题。一个良好的第二大脑应该兼顾“容量”和“速度”,但不应该在“储存”阶段精简,而是在“读取”阶段搭建更灵活的检索和链接组织架构。

有意思的讨论。我也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所谓的捕捉一切,我并不觉得是捕捉所有的信息,而是捕捉有意义的想法。捕捉信息也不一定非得是把网上的文章保存到自己的 Obsidian 笔记库;那样只是保存了而已,并没有提取信息,也没有消化信息。与其那样保存文章,还不如简单地记下自己的想法,然后在那些想法中链接所保存的文章。

或许更加重要的是,我们从那些文章中获得了什么,哪些东西是有价值的。有价值的东西才值得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而没有价值的、或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处理的、或者不想去处理的文章,或许本来就没有保存、没有捕捉的价值。

上面是我关于信息捕捉的思考。可能正是因为这样,我后来就把 Obsidian 笔记库就分割成了几个不同的库。其中一个库在过去五年中积累了超过 11000 条笔记,绝大多数都是我自己的想法和笔记,关于工作、生活和各个方面。还有其他几个笔记库,有的是用来专门保存参考资料的。自从进行这样的分割和思考之后,剪藏文章的库增长变得很慢;因为我知道,假如只是剪藏的话,没有去处理信息、没有关注、没有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有价值的信息上,保存这个动作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怎样有效提取信息,我也撰写了好几篇文章,比如,用文件夹、标签、链接、笔记命名等方式构建一个冗余的、可靠的系统,帮助我们将来高效、快捷地发现有用的信息。

我也撰写了几篇文章,涉及在手机端捕捉想法、分割 Obsidian 笔记库用来存储不同类型的信息,以及如何捕捉和处理笔记的内容。

大家感兴趣的话,也欢迎阅读并反馈。

我笔记库实际操作也只是总结然后归档,删除是高风险操作,只有少部分已经总结后,确认没什么用的草稿,才会删除

这样是方便,不过通常会有链接失效的问题,我更喜欢放链接,并摘录部分关键信息,这样即使链接失效,自己关注的部分也还能直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