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的策略:八种想法关联类型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介绍过通过文件夹、标签、链接、笔记命名、时间戳等方式,可以打造一个冗余的笔记系统,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发现意外的联系。有助于我们发现意外的联系,正是卡片盒笔记法的特性之一。那么,我们再来讨论一个更加根本的问题:我们的笔记之间、我们的想法之间,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呢?知道了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或许能够更好地辅助我们发现笔记之间的意外联系。

现在我们就来进入文章正题,逐一介绍几种想法的关联类型吧。

一、灵感联系

这里还想介绍一种联系的类型,我称之为“灵感联系”(Inspiration Connection)。顾名思义,这类联系与我们想法产生的灵感相关。

我们在放松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灵感和想法,而他们可能有助于我们推进当前的任务和项目,又或者有利于接下来想要实现的目标。例如,我经常在散步、洗澡、听音乐、听播客、与他人聊天和执行任务等各种情况下产生灵感和想法。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在那些场景下的首要目的是放松和调整状态,因为这样有利于放松后继续回到工作状态;我们没有必要苦思冥想之前遇到的问题。事实上,正是因为我们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灵感反而就在不经意之间产生了。这些是无法规划的,也无法强迫自己产生的,但它却自然而然地生成了;或许这也是称其为灵感的原因吧。至于哪些情况下容易产生灵感和想法、如何调整状态以提高效率等,这些我们可以在将来讨论。

实际上,这篇文章的整个撰写过程就是一个很好地阐释灵感联系的例子。通过查看笔记名称中的时间戳,我发现最初记下这篇文章主题的第一条笔记的日期是 2024-07-16,也就是大约在十个月之前。我还发现当初我在这个笔记的开头添加了两个与场景相关的标签:睡觉和失眠。也就是说,我是在想要睡觉但失眠的情况下产生了这里的想法的 :joy: 这个笔记一开始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提纲,大致有一、二、三、四、五共五点;此后又有零零散散的其他一些想法,也链接了其他相关的笔记。

前段时间运动完回到家后,我把之前撰写博客文章的中文版翻译成英文版,之后人工审核,最终将发布文章;这大约花费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虽然运动完之后有些放松,但身体也有些疲惫,所以,在工作了半个小时之后我意识到需要调整一下状态。当然,我可以继续基于之前的提纲撰写这篇文章,但我感觉有一种强迫感,仿佛必须立刻完成这件事。然而,一旦开始有了这种感觉,我就不太想继续工作下去,因为我的身体告诉我我需要休息一下;否则,效率可能也会很低,而这本质上也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提到过,我们可以进行深度工作,但如果深度工作时间过长或方式不当,就会导致深度疲惫。一两天还好,长时间的话,对身心健康是不利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方式。

最终,我遵循当下的感觉,决定出去散步调整状态。于是,我一边听歌,一边散步,然后在附近看到了一个秋千,于是就玩了一会儿。这整个过程确实比较放松,也比较顺畅。整个散步调整状态的过程可能持续了大约四五十分钟。之后我回到家,用语音笔记的方式根据之前的提纲撰写文章,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逐字审核、改进文章的过程,也注重劳逸结合。早晨先简单吃了点燕麦片,就开始听着音乐改进文章。这里之所以选择听音乐而不是听播客,是因为播客的背景中有人对话的声音,而那会对自己产生一定的干扰;而音乐主要起到背景音的作用,自己听的时候往往也不在意歌词,而是关注旋律。因此,有的时候听音乐可以起到调整心情、提高效率的作用,但当然并不总是这样;而是需要看任务类型、自己的状态等。比如,一些非常复杂、需要高度专注的任务,如代码撰写、算法改进和结果分析等,我就需要高度专注,而无法容许外界有任何噪音。

处于深度工作状态完善文章大概一个小时之后,我意识到自己总是想要查看现在工作多久了;根据我对自己的了解,这意味着我开始有些专注力下降了,这是开始调整状态的时机了;而且,考虑到下午还需要出门运动,我决定先去洗个澡。闭着眼睛,冲着水,这是一个非常放松的过程;我恨不得每次洗澡都能更长一些时间。每次洗完澡之后,我都觉得非常放松,这次也不例外。之后,我就继续完善文章。

可以看出来,即便是在当天完善文章的过程中,也结合了深度工作和不同的状态调整方式交替进行。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力下降、无法专注,我也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放松。比如,每深度工作一小时,就可以交替结合洗澡、买东西、吃饭、收拾东西等其他方式来放松和调整状态。在做饭或者其他情况下的等待间隙,还可以继续完善文章,或者思考怎么完善文章。比如,在去买东西的路上,我就不经意间产生了部分章节内容怎么调整的想法。这种劳逸结合的工作方式不至于使自己过于疲惫,也有利于高效完成文章撰写及其他任务。

关于工作效率和时间利用这件事,我们可以做一个非常简单的计算。假设我们强迫自己连续工作两个小时,但效率只有 50%。也就是说,我们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小时的工作量。与之对比,如果我们专注地工作一个小时,效率为 100% 的话,我们另一个小时用于运动、散步、休息或者其他活动。那么,我们仍然完成了一个小时的工作量;同时,我们获得的还有身心的愉悦和健康。这两种方式,应该选择哪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阅读全文:笔记的策略:八种想法关联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