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笔记的世界里,随着我们收集的信息和想法不断增长,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内容成为一个关键挑战。我之前曾分享过如何设置多个 Obsidian vault(知识库),以便在手机端和电脑端更方便地收集和整理想法。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探讨这个主题:如何通过多库策略来管理自己的笔记、同步内容和参考资料,从而构建一个既高效又清晰的知识管理系统。
为什么需要多库设置?
在使用 Obsidian 的早期,我曾将所有内容放在一个库中 —— 自己的笔记、参考资料、网页剪藏等。随着内容增长,我发现这种方式存在明显问题:
- 启动速度变慢
:单一库中的内容过多导致 Obsidian 启动和操作变得缓慢
- 编辑体验下降
:在处理大量内容时,笔记编辑和整理过程中经常出现卡顿
- 内容混杂难以区分
: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内容混在一起,影响思考的清晰度
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内容
根据卡片盒笔记法(Zettelkasten)的建议,我们应该区分自己的内容和他人的内容。用更专业的术语来说,笔记包含几种类型:
- 临时笔记(Fleeting Notes)
: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通常是快速捕捉的想法或信息
- 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
:指的是自己的想法和内容,经过处理和整理
- 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
:基于他人的文章文献,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本质上还是自己的内容
通过自己的语言对他人的内容进行加工,不仅能避免剽窃风险,还能加深理解,这与费曼学习法的原理相似 —— 向他人解释你理解的内容能够加深你对该内容的理解。
提升性能和使用体验
将自己的内容和他人的内容分开后,我的笔记系统变得更加清晰高效。在我的主要 vault 中,绝大多数都是自己的笔记,数量超过 10000 条;而另一个库主要用来存储从 Readwise 以及其他工具导入的高亮和播客转录文本等他人的内容,数量也超过 10000 条。
由于外部内容往往特别长(尤其是播客转录文本),这个库的文字数量与我的主要库不相上下。如果将两者合并,整个库就会变得异常庞大,严重影响使用体验。在整理和加工想法时,我们更多的是处理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他人的想法。对他人想法的加工会形成文献笔记,而文献笔记本质上是自己的想法。
有人可能会问:把所有内容放在同一个库中,链接、整理和查询不是更方便吗?这是个好问题,但我发现多库策略配合适当的链接方法,不仅能解决性能问题,还能保持内容间的连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