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确定中构建秩序:一万条笔记背后的感想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我在 Obsidian 中管理笔记的一些经历和体会。

首先,今天我去看了一下我的 Obsidian 主库,结果发现里面竟然有超过一万条笔记 。说实话,我原先以为数量会更多一点,所以就好奇地用两个笔记库演变插件来看看笔记数量的演变情况。结果发现,笔记数量一直在增长,尤其是最近一两个月内,完全没有出现什么突变或大规模删除的情况。所以,可以说我的笔记数量增长是很正常的。

接下来,我回忆起大约一年前的情况。当时我的笔记数量突然大幅下降,这其实是因为我对笔记库做了一次分割。当时我意识到笔记库里的内容实在太多,有些东西其实没必要保留,比如从 Readwise 同步过来的阅读笔记和高亮、一些参考文献等等,于是我就果断地把这些内容分割出去。这个经历也让我反思,构建一个系统——无论是笔记系统、项目任务还是知识管理系统——都是充满不可预测性的。其实,当我开始打造 PTKM 系统时,我完全没想到笔记库经过这么几年的变化,会积累到超过一万条笔记,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我自己创建的。其实,我现在不仅有一个主库,还有手机端使用的库、一个专门用来同步 Readwise 笔记和高亮的库,以及一个存放零散外部笔记的库,比如说 ChatGPT 聊天记录等 Markdown 格式的文件。

为了确认笔记数量的变化是否正常,我也专门查看了 Obsidian Sync 的同步记录。过去一两个月内,完全没有看到大规模删除笔记的记录,这就再次证明了我的笔记库在正常演变。可以看出,我为了确保笔记数量的变化没有问题,采取了多种方式验证:一方面用 Vault Size 插件,另一方面检查了同步记录。

说到这里,其实这也引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的系统总是充满不可预测性,无论是笔记库的变化,还是我们的人生、工作、生活,都一样 。之前我还写过一篇文章,讲述我是如何管理多个笔记库的,这让我进一步思考: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建立一个系统,能帮我们管理这些不确定性,让我们不必对未知的未来感到恐惧或担心,而是能够专注于当下的工作

其实,这也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虽然看到一万多条笔记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吓人,但实际上我们平时真正常用的、对我们最重要的笔记,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所以,建立这个笔记库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堆积信息,而是为了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方便地找到那些对我们真正有用的笔记,从而服务于我们的任务和项目

那么,如何才能方便地找到这些笔记呢?这里我总结了几个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用的方式,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完整内容:在不确定中构建秩序:一万条笔记背后的感想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