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有人自打上学开始,就在不断地学习知识;但是关于如何管理这些知识,一直以来却很少有人在意。然而在这个每个人都要在学校待上10年以上的时代,我们学习的知识已经是难以想象地多,因此如何管理这些知识就成了一个值得在意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我了解到了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这个话题。我初次接触知识管理这个领域是在2023年初,当时我正苦于Typora的图片附件总是七零八落的问题,在尝试寻找一个新的markdown笔记软件。正是从这开始,我了解到了Obsidian以及关于它的知识管理讨论,打开了这一扇大门。
在2023年剩下的时间里,我投入到了准备24考研初试的工作中,并且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实践打磨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论。23年下半年,我将半年以来的经验总结为文章《我如何用ob做考研笔记》,在Obsidian中文论坛上获得了17.8k浏览,并且经过我授权转载到了一些公众号上。
后来,我又在备考过程中忙里偷闲,在多个平台写过多篇经验文章。当时我对我在文章中抛出的观点(尤其是和考研有关的)是没有底的,毕竟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好在值得欣慰的是,我在初试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相较于预期目标多了20+分。我成功证明了自己的经验是有效的,这样让我开始有自信在更大的范围内分享我的想法。
在初试结束后,我又经历了复试和毕业,一路到了研究生阶段。这期间,我仍然坚持了做笔记以及管理知识的习惯。截至目前,我的个人知识库已经积累了75万+词的内容,内容涵盖了从一开始的课程笔记到后来的积累的各种零散知识。而我也成功从一个本科生,一路走过来成为一个研究生。
将这些笔记按照引用和被引用关系织成一张网,就可以直观地看见我这些年的积累了:
放大之后,可以看见我积累的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复杂联系:
这样的图我们称之为关系图谱。目前来说,关系图谱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不仅是关系图谱,整个个人知识管理都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其中的规律和价值仍然需要探寻。
我的理念
虽然我关注知识管理以及效率工具已经好几年了,但是我一直没有系统地对积累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并且分享。因此我想做一个完整的系列,来介绍一下我是如何写笔记、如何做知识管理以及如何改善个人生活。最终我决定就以这篇文章为开始,分享一下我的所见所得。在这之前,我想先在这里讨论一下我为什么要去「管理知识」,并且由此引出我希望分享的内容。
据说,古希腊哲学家塞涅卡(Seneca)曾遇见一个藏有数百本图书的人,于是他感叹收藏一辈子也读不完书籍实在是一种浪费。这个故事真假有待考证,但是这侧面表明了在绝大多数人不识字的古希腊,人们认为读完100本书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是学者大拿才能做到的事情。到如今,读一百本书对于那些一个月就会读10本书的读书博主来说,不过只是一年的阅读量。由此可见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速度之快。
在人类的认知边界不断拓展的同时,普通人要学习的知识量也越来越大。到现在,一个硕士需要接受长达19年的教育。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知识,其数量想必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在过去并不需要「管理」的知识,如今也不管不行了。正是这样的需求,促使了知识管理这样一个领域的诞生。
由于生物技术的限制,目前我们对于脑海中的知识是没有什么管理手段的,因此我们只能管理我们写下来的知识。对于学术圈来说,图书馆以及图书馆学就是学者们写下来的知识以及管理这些知识的学问;许多公司会记录积累的实践经验,储存下来,创造独属于自己企业的知识库。因此对于个人而言,进行知识管理的首要条件就是培养记录的习惯;换句话说,要学会写笔记。
写笔记本身就具有改善学习效果的作用,因此一直以来许多学生都坚持这样的习惯;但是大多数笔记考试结束后就被抛弃了,没能发挥更多价值。往小了说,这会导致以后需要使用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必须花时间重新找资料学习;往大了说,这会让人错过挖掘这些知识库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在挖掘个人知识库的价值上面最有名的人应该是德国人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他凭借自己的卡片盒系统在没有相关背景的情况下转入社会学系读博,并且在该领域撰写了70余本书、400多篇论文。他自己说:“我的理论并不是我的,而是我的卡片盒自己写的”;可见有效组织和检索知识的重要性。
在2022年之前,知识管理一般只包含存储和检索两个部分。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LLM)轰动全球之后,随着增强生成检索(RAG)技术的兴起,知识库这个概念火热起来,给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更多超出传统框架的灵感。大名鼎鼎的Langchain、QAnything项目使用LLM来对知识库进行总结以及回答问题;Khoj则为个人提供了一个能结合在线和离线知识库进行问答的解决方案。目前而言,LLM正在改变着包括知识管理在内的诸多领域,源源不断地激发着人们产生诸多新的想法和旧问题的解决方案。
综上,我可以将我以后主要分享的内容归为以下几类:
- 如何做笔记?
- 如何利用好做的笔记?
- 如何有效地从笔记中搜索出想要的内容?
- 一些新的、探索性的玩法。
此外,会在知识管理付出心力的人往往也追求高效的个人生活。因此我想分享一些我在科研方面的经验,以及我积累的一些好用的效率工具(比如密码管理、任务管理、记账等)。
如果你有想法或者反馈,欢迎在评论区或者公众号【西郊次生林】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