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一下,大家觉得用标签管理笔记是否有必要?

我覺得雙連要是可以跟標籤結合就好了,可惜ob當中目前行不通,我以前也是用雙連筆記,就是將筆記檔案當作一個標籤來用,可以依靠快速切換來秒切換,還可以依靠檔名來快速辨識,例如這樣當作標籤用的筆記我就會使用r開頭方便辨識,筆記裡面還會打上dataview 查詢反連,

但白板出來後我就很少這樣做了,因為標籤可以一邊開白板一邊從搜索框將筆記拉到白板。

用那種方法都沒關係,不要一直改就好,那很耗費自己的時間

2 个赞

大部分用双链代替,一个大分类下有很多笔记,才会使用标签:比如人物,企业,国家,这些下面有很多笔记,方便进行笔记分类,我会设置标签

比如街电,是一个笔记,下面无法拆解很多内容,就用双链

但是街电属于共享经济,共享经济就可以作为标签

如果你仍然想用标签来对笔记进行管理的话,可以考虑tag wrangle这个插件,可以批量编辑标签

用ob当然有必要。

证明下。

无论是tag,property,标题,段落标题,文件夹,甚至有段时间我会给某些段落手动打blockid,目的都一样,为了查找方便。

从这个意义上,首先,如果文件夹文件名管理够用,那么随便找个顺手的编辑器甚至直接word就完事了,或者vscode更强大,完全没必要用ob。

除了文件夹管理,所以我们是需要除了文件夹之外另一个维度的索引方式。而其他几种方式中,最方便的就是标签,毕竟yaml啥的要打很多字,标签就一个#。

证毙:laughing:

然后标签尽量不要太凌乱,尽量标识内容。比如 #obsidian#短视频点子#游记。文章的tag写在front matter里,日记段落的写在段落开头。这样搜索可以用dataview结合时间等快速定位到,也可以用tag summary快速聚合。

1 个赞

留着备用,谢谢!

目前研究的结论是直接用链接代替标签和文件夹。

首先说一下标签存在的难以克服的问题,

  • 最常见的,一个文章可能有多个主题,打标签需要很多思考。写着写着停下来思考打标签,体验不好。
  • 标签之间交集很多,管理难度高:比如沟通这个话题,可以作为心理学次级标签,也可以作为人类学或者社会学的次级标签,管理起来就很麻烦
  • 标签和文件夹本质都是自上而下管理内容,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它们和链接的关系,最后还要优雅的展示出来,真的很烦。

楼上有朋友说,就别弄那么复杂,但我是要的就是笔记之间产生关联,能够围绕一个主题不断填充内容,简单的标签其实notion+文件夹也很棒的,没必要倒腾来obsidian了

最后说一下结论
我也很纠结标签怎么弄处理标签、文件夹和链接三者关系,要爆炸了。直到。。。看到论坛里有人提到双链完全代替标签,然后无意中看了一眼logseq——它的页面展示逻辑不就是我想要的么。

然后了解了MOC的概念,非常推荐下面这个视频的理念:
‘’‘Developing an MOC is something that is more exploratory in nature.’‘
Organizing Obsidian with Maps of Content (MOCs)

所以后面就打算专心用双链和MOC了,在其中融入别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吧~

匆匆看了一下这个视频,不是特别懂。
这个所谓的MOC不就是笔记的二次整理吗?

Moc比較直觀,甚至你可以在白板上開始以主題的結構來延伸,缺點就是要手動維護你的moc,

我現在就創建一個白板作為moc,然後在裡面把一堆堆主題列出來,跟心智圖有點像,但是白板比較自由,還可以連線,並在線條上標明兩者的關係,或是浮動視窗查看筆記或跳轉,而且插件也支持在白板裡面查詢文字。

我不建議用無序列表作為moc使用,因為沒辦法使用連線來表明關係。

其實有點像是ob當中的關聯圖,但是白板上你可以依自己的思考來展現上下層關係,還有線條可以幫助你思考關係。

當然,沒必要每篇筆記都放進這個moc當中,你可以選個較大的主題開始。

你也可以參考這篇文章來管理你的筆記。

MOC也需要二次整理的,只是说整理的成本小+一开始写东西的时候 随手写链接就好——也就是所谓 more exploratory in nature是说人的思维就是有点发散的,这使得你写东西的时候可以顺着思维写,不用按照层级结构那么费劲儿。还找了一个图,我觉得总结的精辟

https://www.reddit.com/r/ObsidianMD/comments/vofakc/folders_vs_links_vs_tags/
链接如上@poegtam

1 个赞

请问这个图的来源有吗?我想看一下对应的文字解释。

这个视频解释的非常清晰+例子也很好,把MOC相关的知识都顺带给了链接,推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7Ta9BhFR30&t=516s

1 个赞

在一些零碎笔记不知道放哪个文件夹、而且也不知道打什么双链的时候,我会用标签。←虽然看上去是废话但很好理解,主旨就是“保证自己写的笔记以后能通过某种方式找到”。

比较容易自上而下分类的,就塞文件夹;和之前笔记构成明显联系、或包含一些“专有名词”的,就打双链。标签在我这里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查询手段而不是分类方式,所以混乱一点也无妨。比方说我有一个标签就叫 #未分类,主打一个不用动脑。

感谢!学习一下 :grinning: :laughing:

说说我对标签的理解和应用

1. 我的标签用法:替代文件夹

我的标签主要用于区分笔记文件类别(功能性类别),比如:

  • 人物卡片 → people
  • 项目主笔记 → project
  • 会议笔记 → meeting
  • 读书笔记 → bookNote (一本书一个读书笔记文件)
  • 卢曼式卡片笔记 → ZK(数字字母编号作为文件名)
  • 卢曼式索引卡 → index(关键词作为文件名)
  • 日志 → dailyNote
  • 日周 → weeklyNote

我的标签主要是配合 Dataview 来使用:在使用 dataview 汇总笔记文件的时候,我不通过文件夹路径来查找文件,而是通过标签来定位某个类别的文件。

为什么,因为文件夹的位置和名称经常变化(如:一级文件夹转二级文件夹;命名不规范后续经常调整),而我的笔记文件功能性类别变化相对少一些。

为了避免 dataview 代码总是要跟着文件夹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因此我使用标签。

简单说,我使用标签主要是为了替代文件夹

2. 标签的常见用法、困境与解决方案

2.1 对笔记内容进行分类

很多人使用标签,更常见的是对笔记内容进行分类。比如,某君写了 3 条跟睡眠有关的笔记,然后给这 3 条笔记打上“睡眠”标签。

标签跟文件夹一样,都是基于分类的思想。因此,文件夹和标签运作良好的前提是要有严格和清晰的分类体系。而大多数人使用标签,是没有严格和清晰的分类体系的。

但是,人的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大量知识积累,总结归纳,才能形成体系。所以,不能要求每个写笔记的人,都提前有一套严格和清晰的分类体系。

因此,使用标签对笔记内容进行分类,往往出现这样的困境:随着笔记数越来越多,修改标签(分类)就会越加频繁

2.2 知识点 vs 知识面

另一个更核心的问题是,通过标签找出来的多条笔记,这些笔记之间的关系是不清晰的,它们的唯一共性就是都打了同一个标签而已(围绕这个标签的一堆散开的知识点)。

我觉得我们期待的是,当需要查找笔记时,能找到的是已经形成一定结构的笔记串(知识面)。

前面已经有回答提到了 MOC,我理解的 MOC 就是将笔记组织成知识面的方式

我的一些 MOC 例子:

2.3 Zettelkasten

另外前面也有回答提到我发的 myZettelkasten 示例库的帖子。我制作的 Zettelkasten 关键词导航面板,是一个交互式的 MOC 面板(基于我对卢曼卡片盒原理的理解)。

sheet测试

输入一个关键词,导航面板会返回这个关键词的 MOC:一串带一定结构的笔记串(基于我过去思考所形成的)。

3. 最后结论:

放弃对笔记内容进行分类(标签/文件夹),转而使用 MOC 来组织它们。

6 个赞

总结的真好,标签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提前规划好一个繁杂的体系,感谢分享!

1 个赞

笔记数量太多后直接用标签管理这件事确实无法执行了。
…更多还是在数据调用的时候需要用到,而非手动管理时。

这跟搜索关键词有什么区别呢

使用插件:tag wrangler。可以实现标签的批量管理以及层级标签的管理。可以尝试一下,看看是否好用

我觉得应该把标签和文件夹合二为一,为什么一篇文章只能在一个文件夹里出现?一篇文章我可以同时在多个文件夹里引用不行吗?就像wordpress的文件夹那样,写一篇文章,我可以选择多个文件夹,这时这个文件夹就有了标签的功能。大家有没有这种情况,写一篇文章时常常纠结该放到哪个文件夹里,如果文件夹能像标签那样随便添加就没有这种顾虑了。我们的核心是写文章,而不是文件夹,我们应该是先写好文章,然后再考虑放什么文件夹,所以,要弱化文件夹,像WordPress那样,把文件夹放右侧,写好文章选择文件夹,而且可以多选。而不是在文件夹里建文章,这样才是最佳的方式。文件夹更像是检索时的一个功能,所以我建议平时文件夹可以隐藏掉,写文章时右侧增加一个文件夹多选的功能,只有需要根据目录检索时打开看看就行。笔记的目的就是快速方便的记录和检索,而不是增加其他负担。

1 个赞

有种叫无压笔记,反正有双链,文件随便放,做好标签和关键词能搜到就行。如果怕自己忘了这些,就在专门创建一个文件按日期分类做成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