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图谱的力量——KG笔记法

我不用文献笔记、永久笔记这种划分。

正如文中图片所示,我每一篇笔记都会用 citekey 标注其中各观点的出处。当我想导出笔记给别人看,直接用 pandoc 将笔记导出为 docx 文件即可,文件就自带了参考文献。

2 个赞

那您这种引文方式是用链接连接到原文网址吗,还是会链接到自己的文献管理库?

就是按学术引用格式引用的,所以网页也会显示出相应的网址。

具体工作流如下:

体系分成知识库(obsidian)和原文库(zotero)。当看任何一篇期刊或者网页,想记录其观点时,用zotero抓取元信息、保存原文,然后把观点用 kg 笔记法整理到 ob,并附上相应的 citekey。日后输出的时候可以把某篇笔记或者多篇笔记整合,直接用 pandoc 导出,然后其中的 citekey 就能按自己设定的引用格式转换成相应的参考文献附在文末。

4 个赞

我白天研究一下,我觉得要起飞了!

这一步是自动化的,如果可以非常想请教一下如何设置,拜托R佬了!!!

1 个赞

莫非是通过Better BibTeX来实现的话。

参考自:: 工作流:Zotero与Obsidian的双向联动

我使用少数派上文章方法,链接:ob和zotero连用(Citation插件介绍),学习到了citekey的使用,但不知何故,部分中文期刊无法引用。
我把我当前遇到的困难问题写在下面的帖子里,希望Ryooo得空可以帮我解答一二,感谢万分。
个人ob和zotero并用学习过程即问题反馈

2 个赞

请问Ryooo,概念笔记和关系笔记type上是否需要上标签。如果如图示直接使用relation和concept,那么检索时需要如何区别区分?

其实文件名就是很好的区分了,概念笔记不可能和关系笔记同名的。

至于为什么还要type这个yaml,其实就是方便未来检索的时候过滤一下(比如我想看到某个文件夹下的所有概念),这可以用yaml实现也可以用标签实现。

只看了主贴,略有不同意见,请指教~
我觉得这个结构是合理的,但是可能先后顺序可以再考虑下
太以概念为中心了,笔记首先应该是自己的想法,首先不是组织良好,虽然组织良好也是很重要

还可能要注意粒度,太细太粗人脑可能都hold不住,过渡状态是可以有的
原子可大可小,取决于“人”能同时思考多少东西,组织良好的情况下能更多。

2 个赞

您好,感谢分享!您的这篇笔记对我很有启发,在尝试之后,在图谱上查看时思路更加清晰,在识别“概念”“实体”“关系”的过程中,也重新对内容进行了思考整合,发现哪些方面是“模糊不明”应作进一步拓展,哪些方面是“清晰明了”的,可以进行一个大的区块整合。
在这个过程中,受限于自己的操作能力,出现了一些困惑:通过这个方式,我不再局限于某个文献、某个课程下的某个知识,几个概念共存于学科大类之下(中图法无法把精细的知识点分隔开),文件夹好像也随之失效了,词条多了之后,我的文件列表特别凌乱。因此想请问,您是怎么在文件夹列表进行管理收纳的?

其实就和我文中所述的一样。

实体/概念笔记也好,关系笔记也好,都是有各自的学科属性的,从而能够为其进行学科分类。比如一篇名为《管理角色理论》的概念笔记就应该属于“C93 管理学”这个学科,从而可以归入“C93 管理学”这个文件夹;一篇名为《运筹学-应用-企业管理》的关系笔记也属于“C93 管理学”这个学科,从而可以归入“C93 管理学”这个文件夹。综上,我们还是可以把各种类型的笔记放入对应的文件夹中。

感谢大佬分享啊!!!
本来都不打算折腾obsidian,但是看了大佬的文章后就又来了兴致了。
确实Obsidian的关系图谱只是点和点的链接,没有更直观的提示,就感觉挺鸡肋的,没有点开它的欲望,大佬的方法直观了许多,但又感觉不适合我,所以我折腾了一下找到了一款叫juggl的插件,算是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我想要的效果。

还是希望obsidian官方能原生支持吧,不然万一哪天这插件不更新了就GG了。

(原插件效果不是这样的,我英语不好,硬着头皮边看官方文档边改的,用于提示的文字也只是因为这个插件不支持中文,才用的英文,太难了……

1 个赞

这种图就是知识图谱原本的样子。只不过在没有 AI 介入的情况下笔记软件是无法自动抽取出这种图谱的,只能通过手绘或是用 juggl、heptabase 等软件来半自动生成 :sweat_smile:。所以我的方法取了个折中,把连线上的描述也作为一篇笔记、当成一个节点来显示。

1 个赞

希望大佬能讲一下这种半自动生成的,感觉对于我们这种没什么学术需求,就是想让笔记间有更明显的联系的小白来讲会很受用。

如果可以的话,万分感谢!!!

感谢解答!!
也就是,在知识图谱中我们已经重新精确了概念/实体范围,细化了关系。
所以文件夹不必再进行细化的冗余操作,直接放入学科大类下。在后期回顾知识时,依靠图谱/标签为思路线索即可。这样理解对吗?

对的。

其实文件夹分类这里主要是起一个预防卡顿的作用,避免同一个文件夹里有成千上万篇笔记。

当然,分类在组织整理上的作用依然存在,只不过在日常使用中被弱化了——由于标题是规范化的,所以查找笔记时基本可以依赖标题检索。但是,不管怎样,分类总是最后一道保险,给我们多一个检索和过滤的角度。

我明白了!感谢! :heartpulse: :heartpulse:

大佬您好,听了你的方法很受启发,不过有一个疑惑,就是如何在充分解构知识(以概念和关系的形式)的同时,又保存知识原来的组织性(也就是文章,书,演讲的整体结构),我是从OneNote转过来的,曾经是用层级文件夹的形式,记录一本书第一章第一节什么知识点这种形式,但发现了很多问题,所以转到了这里
想知道您如何看待这种保留,是否有必要,以及您用这个方法搭配的文件夹管理模式

1 个赞

没有必要,或者说以其他方式保存。

以前我也是 OneNote 用户,也使用过这种以书籍、课程框架为基础的笔记模式。但是当我阅读的东西广了以后就发现这种模式存在一些问题:记录的内容可能会重复,新知识很难整合。

内容重复这个很容易理解,有时候不同的书籍会谈到相同的内容。此时如果我们按书籍目录来整理笔记,那么这个相同的内容到底归在哪里呢?只归一边就很纠结,归两边又重复。

另外,书的目录只是列出了书所对应的领域的大致框架,而不是一个完整框架。所以我们看到的领域内的新内容,其实很难插入原有框架中。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我才放弃了以书籍、演讲、文章为单位管理知识点,而采用文中这种基于内容的组织形式。

那怎么保持知识的原始组织呢?其实我的知识管理体系分成原文库和知识库。注意看我的截图。我的截图中每个知识点后都附上了citekey,通过citekey我能快捷找到知识点的出处,从而找到知识的原始"组织"。

以上 :grin:

5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