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献笔记的转述和原文保存

我直到最近才痛定思痛的发现,转述毫无作用,重要的是观点之间的联系、观点如何应用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可惜过去的2年间我已经浪费了大量时间在这上面。
现在做法是,在ob里收集的是原文导出的高亮,来代替转述。

我处理原文和笔记的例程:

  • ob中不保存原文。恪守文献笔记要求,也即完全用自己的话转述。缺点是极其耗时、有种和原文割裂的不安全感。并且当时还机械的遵守“原子化”,一本书可以拆出上百个笔记,几个大部头就轻松破千。为了管理这些笔记,又引入标签、文件夹。现在看来就是灾难。
  • ob中保存网页转化的md。缺点是转化后的md格式不佳。调整格式耗时。
  • 其他软件本地收集html。缺点是跨软件搜索成本高。

现在的做法是将其他软件(MN、cubox)的高亮导入ob,给这些高亮打上标题作为总结。然后这些摘录就静静的躺着,等待被关联、被实践、被统一在某个问题/主题下方。

这样的优势在于:

  • 对比我从前盲目的转述,无疑节约了大量精力。 很多时候我做的是泛读,而不是明确的问题导向的主题阅读。随意的转述带来的是“失真”或者说是“易得性偏差”。
  • 对比直接剪藏原文,剪藏高亮并打上标题更结构化。AI辅助知识管理,我觉得目前而言,还做不到可用。我希望在ob里是思考的地方,所以不想在ob里做通篇阅读、提炼主旨,这种信息收集处理阶段的工作。虽然文本搜索功能很强大,但是在ob中直接保存原文会混淆、污染、稀释搜索结果。
  • 因此我认为保存高亮是比较适当平衡

最近发现可以将canvas用于展示文献笔记,json格式很容易用脚本控制生成。
这样摘录内容变成一个个可爱的卡片,轻轻缩放便一览无余。
我再也不会淹没在漫漫的、狠狠扣动滚轮都滚不尽的文本里,也不会迷失在繁星点点的、不点开都不知道他是谁的“原子化笔记”里。

3 个赞

可以分享一下白板的具体效果么

很好的心得分享。我看到后也有一些思考。
“一本书可以拆出上百个笔记”:确实是可以这么拆,但还是需要聚合,需要再把拆出的笔记重新组织,不是一拆了之。这也是费心力的。
另外,还需要“带着问题阅读”,确实大部头中有很多的知识点,但和你研究有关的可能不多,越到精细处越少。如果你对这一领域有广泛的阅读,一本书给你的新知识可能不会超过10-20处吧。
对于高亮的观点,我也认可。保存高亮,甚至阅读发生在其他地方,高亮保存在ob中也是ok的。这似乎是要去区分阅读软件,思考软件和写作软件(或者把软件换成工作流)。
但对于“ 转述毫无作用”我不是很认可,因为转述可以保证你确实理解了作者的含义,促进你的思考,对于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是必要的。但相反,如果你的工作不是研究,高频的转述可能是没有必要的,或者是太耗费心力的。

2 个赞

真实使用的经验!绝妙的应用!
就看一本书的应用,比如文学书籍,我之前是边看边高亮,有感觉就标注想法(Z-library下载电子书,使用静读天下阅读,电脑看书不知是习惯的缘故还是如何,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距离更远,尤其是翻页时,眼睛对焦需要更细微的眼部控制,总觉得很伤眼睛),得到一堆高亮和若干想法后,不知道怎么安置,单纯按目录划分小标题后放在Ob里完全不想看,想起后不如直接跳到静读天下搜索看书,这些高亮便无用处。
因偶尔使用思维导图,联系到一本书上说的“人因生存压力更容易记住视觉空间信息”,也就是位置的记忆,就尝试把一本书的高亮和想法用思维导图做出来,“吃完一本书”的感觉大大提高,然后想到用白板(之前觉得没有用处)。
但是有白板好像有一个问题,没办法从md笔记里显示反链即没办法直接跳到白板的卡片。(无法显示白板里的双链)
今天看到楼主的展示方法,简直绝妙,用白板来展示,一本本书的,像一个书架一样。简直太妙了。

1 个赞

贪多嚼不烂,有很多知识点是不是根本就没有吃透理解,又或者平时很少用到,那么大量将这种知识点盲目复制下来是毫无意义的,维基百科、chatpgt对于这种要做的更好。

不过在OB中保存原文,有许多结构性的内容会因转md失真,而且感觉在OB中内容过于容易修改,可能某个时候就不小心改动了原文。
还是要另带有原始出处的链接,这样两边都能做个对照。

如果担心这个,一般只能导出为PDF或者HTML这样的文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