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sidian:给你的生命一个新的视角

A second brain, for you, forever, 这是 Obsidian 的广告语。但经过约一个月的体验以及使用后,我更愿意把这句话修改成:给你一个新的生活/生命。

实际上,仔细想想,”第二大脑!“。如果你能真正拥有另一个脑子,拥有另一套 “思考方式”,不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新的生活/生命?不过,很可惜的是,在我看过这么多的教程或者分享之后,人们谈论的多是 “另一套知识体系”,而不是对生命的一种全新的认知。

但说白了,我所说的 “新”,其实也是 “旧”,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认知,算是我们文化的精髓部分。只可惜,现代世界视其为糟粕,也感谢党,它在此”功不可没“(不加引号的功不可没的部分在于,它教你如何能完美的展现人性的丑陋)。

你可曾有所感觉,你每天都在 ”积极的” ”为明天“ 而 “努力”,但是,你从来就不曾幸福过。上句中,我所加 " 的词,哪一个不是你认为 “正确” 的词?但你能认识到,这些其实都代表 欲望、不安、不满 吗?所以,差的要变好,好了要更好,好了还要担心变差了,要算计怎么占便宜,要算计怎么不吃亏。想象古话:欲海难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悠然见南山;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以,人生真正该有的,难道不是,恬静、满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等吗(往远了说,就是顺天应命,重回信仰中。能修好心,自然就能体会到,这世间存在着你看不见的”主宰“。不然,我所说,自然可被归为”迷信“)?

因此,用 Obsidian ,内在上,在此是能契合的。这个内在是:单纯的记下内容

  • 因为明日是未知的
    • 所以,你今日的 “取/舍”,不一定正确。(现在这个世界,好多人所舍的,还是人性中最光辉的点)
    • 既然没有 “舍”,那你的今日就不存在 “浪费时间” 的概念。那今日的所有就都是精彩的,今日就是充实的,今日不虚度,明日就有保障(内在的安全感)
      • 既然都不牵扯到 “浪费”,那当你想去干XXX的时候,你还需要犹豫吗?还需要所谓的 “努力” 吗?(实际上,当说到 “努力” 的时候,常常都带有“被逼迫”的含义,在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是一种低效的学习;而在兴趣之下的学习,是一种更高效的方式)
    • 如果这样,明日你依然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天意。(放弃对结果的追逐)
      • 因为,每天都充实被利用。出于兴趣,也是处于高效状态。你的能力已经到达了极限
      • 有的人重口,有的人清淡,兴趣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就是天意的体现。
      • 这世间 80亿 人了,你也只能跟部分人有缘,而且该来的 “意外”,真躲的掉吗?
      • 有兴趣的,可以读读《封神演义》。人家的能力,是瞬间就能成的,一切讲时辰/时机。
    • 你有这样一份认知,自然也就能更宽容的接人待物。天意下,人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人人都可能身不由己。

因此,如果你有这样的认知,那你还真的需要 Obsidian 吗?无为、静心、等待 即可。但知道不一定做得到,所以才有 得道、证道、证果 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Obsidian 就能发挥它的作用,通过 反链 的形式。

说到 反链,就先简单说一下我们常见到的 正链。正链 是跳出链接,我们常见且常用到的。那是因为我们的 “读者” 身份!是我们作为”读者“可能需要这些辅助信息,而作者大部分情况下并不需要。常见的为:科普文章,指南等等。

所以,如果我们拿 Obsidian 来记笔记,就需要考虑笔记的目的。如果用于写论文、写科普文章,那么适量的 正链 很有必要。但如果我们的目的完全用于自己的学习与提升,正链 所指向的,必然是那些 ”已存在的“ 但我还 “没消化的了” 的内容。如果这个内容我完全消化了,那么这个正链的存在,就只是个摆设,且说不定还消耗计算机资源。

而反链,是帮别人跳入到自己这里来的链接。所以,即使是做博客,我知道别人往我这里跳转,除了搞到了点让自己(不)愉快的数据,又能有何意义呢?而在笔记里,如果本页的内容我都没有吃透,那么那个延伸的内容(反链),对我来说,意义能有多大呢?

因此,反链的意义在于未来。比如:

  • 今日我有了新想法/体验,我把它记下,并尽可能的设置一个主题(反链),为的是以后能按主题汇集资料 (关乎我们的创造能力)(PS:人是活的、知识是死的。活,表现在创造;死,表现在规矩。所以,学知识,不能把自己学死了)(PPS:现代社会,强迫人遵纪守法(有些人,不守法,但心善,比如古代的“侠盗”;有些人,守法,但心恶,比如:大多数律师),却想搞出来”人工智能“。让该活的人去死,让只会守规矩的死物变活…真聪明,但又真蠢,干嘛这么糟践人呢…)

    • 不需要在设置主题上花费过多心思,
      • 因为这是未来的主题。人对过去的事,都可能会有不同的总结,更别提对更模糊的未来了,想不好合适的主题,是个再平常不过的事。
    • 可以在设置完之后,就完全忘记这件事。
      • 因为这是未来拼图中的 “一小块积木”,它将来有没有机会被用到,什么时候会被用到,我们完全不知道;
      • 而且,以小见大,我想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本事。所以,明日之事,明日做,今日莫强求。
      • 但今日的所思所想却值得记下。(个人经验:有时候脑子中想的东西,曾经可能也想过,只是触发因素不一样,但时间一长就忘记了之前的过程,因此无法成为一个体系)
  • 做规划、计划、管理

    • 通过反链,先简单记下
    • 再把所有未来的安排,在同一个页面中汇总

    PS:如果,你有看懂我的文章的话,那你就知道,这不会是我想推荐的用法。因为,这是定 “目标”,完成目标的过程。而我推荐的是,使用 Obsidian 走上 “随性、随遇而安” 的道路,要真正能走上去,要做的就是少去 “定目标”,少 “管理自己” (PS:如果我不差,那我为什么要管我自己?)。

  • 当然,你需要时常的进行整理

    • 清理不必要的正/反向链接,整理笔记形成体系,这才意味笔记最终真正转化成自己的东西。那个看起来错综复杂的图谱,提供的只是“成就感”,实用性很差,消耗的,至少是计算机资源。在脑子里永存的,没有必要在纸上;需要在纸上的,意味着还没在脑子里。

所以,为何 Obsidian 基础功能如此之少?难道 开源程序的开发者 不比 我们 更了解需求点,更有能力做出更多功能?为何开发者,能用他达成自己的目的,取得如此的成就,而我们却必须要依赖于“拓展”?因为,我们 “欲望” 过多了,乱花渐欲迷人眼(插件)(PS:但我们,称之为“进步”)。

最后,我的文章实际上是有参考,有触发的,但可惜没能及时记录下来出处。

  • 其一是某位开发者所写的关于反向链接的文章
  • 另一篇,是论坛中某人分享的使用心得,关键词应该是:挖坑,反向(或者双向)链接

他们的可能会稍微偏向于应用,我的这个分享,自认为应该更偏向于“理念”

5 个赞

写的好深情,看来对你的帮助很大

1 个赞

:joy:
算是本身就有的对生活的一种体会及感悟吧,正好碰到了这个软件,有缘来用。
因为我本身也很习惯 “结构化” 的方式,而且在编排文字的时候,也注重排版。而这个软件有点 “反结构、反排版”,所以我也还在学习如何来调整使用行为,来适应这种理念。
至于帮助吗。我之前从来不写笔记,因为我知道我压根不会去看。所以,我的学习都是突击型,只有我感兴趣的主题,才在日积月累的时常突击下,成为了牢靠的知识。但现在,我确实想写下来点东西,因为通过反链,日后就不是从0开始,就可以成为积累型的学习。不过这个得看时间,看看一年后或者两年后,我对这个软件还能有什么样的经验

1 个赞

行文中出现的引号、圆括号、PS、反语太多,严重影响阅读的流畅度。

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着文字,名「解脱」。——《悟性论》

其实吧什么都有个度比如说以前没有标点符号

应该是为了更准确、详备地描述他要说的。他应该只是想说然后给想看的看的。
……
不着文字,不走进去怎么出来,真能在不进行积累(观察,记录,阶段思考,角度转换…)(以符号主要就是文字进行)的情况下“解脱”?
已经在这条路上……原人那种骤然超脱的传说,是浪漫的,觉得,也是不实际的

不着文字,并非不写文字,不读文字。
不要胶着。

说的这个「度」,很好。
但你说的以前没有标点符号,是错的。

哈哈,谢谢理解。
念 - 思考 - 记录。这个层级确实是越来越低的。不动念,就不会去思考,不思考自然就会有记录。
对我而言,文字是给别人看的。所以,我写的东西,自然不是为了给我看。
但可惜的是,我的文字功底不强,而且也时常发现,语言这个东西太没意义,不同境界的人对相同的文字的理解,可是南辕北辙的,然后谁也不服谁,就导致争端。
我自己回读了一下我的文章,确实写的不咋地,而且还有戾气在里面,已经偏离我写作的目的了
:joy:
希望哪天有机会,重新来个精简的、平和点儿的

对,不着文字,赞同。
我写的东西,精炼下来,确实一两句话就可以搞定了。但问题是,动了念,想让人懂,所以就多且乱

期待精简版哈! 提前祝新年好!

虽然读起来不容易,但是作者的想法还是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