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谱真的没用吗?知识图谱视角下的双链笔记

我在我的笔记库中动手测试了一下,首先按照题主的指引创建一个简单网络:


那么可以把《引用了概念y背景下概念x的应用案例》视作一个实体笔记,这里呈现了正确的关系走向,在编辑模式下是这样:

请忽略 测试 标签,仅仅是为了过滤关系图~
即实体笔记引用了关系笔记,而关系笔记中是没有包含任何实体笔记的信息,即你不会主动地在正文中添加实体笔记的双链引用。
现在我们创建另一个实体笔记《引入了概念z的实例》,它与概念x和概念y之间也有关联,但出于某种原因你并不知道原理,所以目前还无法创建新的关系笔记。那么,在编辑模式下可以这么做:

你将可以得到这样的图:
image
我认为是合理的(如果我做错了,请不吝指出)
可以注意到,尽管在我们已经假设有关联,在关系笔记中也依然没有主动添加第2个实体笔记的双链。
那如果添加了会怎么样呢?
image
这个三角是不是很令人困惑?你要如何解释概念z在概念x与概念y之间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还记得之前的假设吗?你还不知道原理呢)
而这时在编辑模式下正是题主所说的,在关系笔记中主动添加了实体笔记的情形:

所以现在是不是稍微清楚一点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2 个赞

楼上已经说得很清晰了哈。我这里补充一下另一种情况。

在实体笔记中链接关系笔记:关系图谱符合直觉

假设我们现在这里有 X、Y、Z 三个变量,其中 X 会对 Y、Z 有影响。那我们会有这样的链接:XX的影响X影响Y | X影响Z。具体见下图。

这样就会产生以下关系图:

image

由于 XX的影响Y 都是实体笔记,即以上是在实体笔记中链接关系笔记,这样产生的关系图是比较符合我们直觉的。

在关系笔记中链接实体笔记:产生的关系图不一定符合直觉

还是刚刚的例子。现在我们直接在关系笔记 X影响Y 中链接 XY,不再在 Y 中链接 X影响Y

那么就会有这样的关系图:

显然这里多了一根不必要的连线,重复表示了 X的影响 的意思。所以我才规定,直接在实体笔记中链接关系笔记。

当然,这种规定这一方面是为了不产生冗余连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进入相应知识点。比如,当我们做研究、想重新回顾变量 X 对其他变量的影响的时候,我们首先进行搜索的肯定是 XX的影响 这些实体笔记,而不是别的。反之在找 Y 相关的影响因素的时候也是从 Y 开始进行查看。因此,这种规定也是和我们检索的目的相符的。

另一种解决方式?

其实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把 X的影响 这个属于 X 的某方面内容拎出来了,而我们直觉上又认为关系笔记应该直接链接对应的实体 X 而非 X的影响。所以不把 X的影响 拆分出来、让它保留在 X 中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3 个赞

看完之后觉得很强大,感觉如果ob能够将图谱中关系的线作为一种“节点”,这个估计就很好玩了。
实际上实现起来也不难,但是可能需要底层的变动。就是给文档加入属性:对象和关系,默认文档都是对象,这个会兼容之前的,大部分用户也不需要修改,而如果类型属性变为关系,则会在图谱中显示为线,线上有文档的名称,同时别的文档可以直接连接这个线(的中点)。

另外一点启发就是“块不建议使用”,这个确实遇到这个问题,无法搜索。

校友好呀
对于这一部分我有一个问题。

我有一个问题。
举个例子,假设我现在在学高数,已经建立了这样的链接(“-”表示链接):
极限-极限的定义-(后续链接的笔记从略)
极限-极限收敛的条件-(后续链接的笔记从略)
极限-求极限的方法-方法A
极限-求极限的方法-方法B
极限-求极限的方法-方法C
极限-求极限的方法-方法DEFGHIJK……(略)

这个链接方式应该是符合你提出的规则的吧,如果是的话我继续说哈。

现在,我在一篇名为「求函数的渐近线」的笔记里写这样一段话:“函数的斜渐近线的求法是,取f(x)/x当x趋向于无穷时的极限“。
假设我对极限这个概念并不是很熟悉,所以,我想对上面这句话的「极限」二字加一个双链。

问题来了:我应该链到极限部分的哪个节点呢?

我感觉链接到哪个都不对劲,怎么链接都会在看知识图谱(不是局部关系图)的时候感觉到奇怪。我希望在「求函数的渐近线」笔记中,鼠标放在「极限」二字上就直接能预览极限相关内容,但我不希望这个链接在知识图谱中展示。我在这篇笔记中还有其它链接,所以我不希望在知识图谱中将其排除。
打个比方,本来「极限」的这部分是一棵树,而我只是想在另一棵名为「渐近线」的树上牵一根透明的细丝到极限的树(的某一部分)上,并不是要用树枝把两个树连起来。

还是说,对于这种情况根本就不应该加双链(想看的话搜索其实也相对比较方便,或者查看“当前笔记中潜在的链接”,不过这个地方不能直接预览有点儿遗憾)?

不知道我有没有说清楚我的疑惑。

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根源其实就是

在层级结构中,我们可以知道一方是上义或整体的概念,另一方是下义或分体的概念;但是在引用/被引用中,只能知道二者有关系 ,但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关联。这意味着,反向链接只能找出与这个笔记相关的笔记列表,而所有的这些笔记,对当前笔记具有同等重要性。这个特点会在笔记之间联结变多之后,显现很多不便。

来源:

如果我能手动控制链接在知识图谱中显示的级别、或者不显示,就好了。

1 个赞

校友你好。不知道你是做哪个方向的,如果是做知识图谱/nlp相关的话或许会比较容易理解这个问题。

其实整个双链笔记的核心应该是知识的表示,特别是图表示,而不是各种自媒体上所谈论的层级问题。笔记图谱上节点和节点之间的关系,确实有概念层级关系,但更多的应该是呈现一种语义上的关联。

比如,在你的例子中,从层级的视角来看,“极限”的下级确实可以是“极限的定义”、“极限收敛的条件”、“极限的求法”等等,但这也可以被解释为“极限-有-定义”、“极限-有-收敛条件”、“洛必达法则-求解-极限”、“夹逼准则-求解-极限”等这样的语义解释。而且这种语义解释相对于层级解释是更为准确的,因为严格地来说,这些例子并不符合逻辑学中上下位类的关系。

如果你能接受这种语义解释,那么双链的理解就很简单了:《渐近线的求法》这篇笔记可以直接链接《极限》,因为这个链接表示了“渐近线的求法-涉及/应用-极限”。

不知道这么回复是否解除了你的疑惑 :smile:

1 个赞

谢谢回复,

是不是说,
“极限-有-定义”、“极限-有-收敛条件”里,「极限」是主语;
“洛必达法则-求解-极限”、“夹逼准则-求解-极限”,「极限」是宾语,
所以极限并不都是主语,所以不能都用「极限是上层,其它知识点是下层」的层级关系来解释?
进一步地,极限在有的地方是上层,在有的地方是下层,所以层级关系就不太适合表示这种情况?

我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

这么想的话确实可以很积极地添加双链。

我觉得这样的话,双链积累下来,到最后知识图谱就会复杂得没法直接看了,必须筛选,或者只看那个局部关系图。

比如,假设我学高数的时候,每次提到「一元函数」都进行链接,那「一元函数」这个页面的链接量想必会相当恐怖。

不过这样复杂的网络应该就是正常的吧。知识图谱到最后应该就是没法直接看,必须筛选才对吧。

刚浪回学校,我一一回答一下。

首先是对于此处的疑问:

其实严格地从逻辑上来说,层级关系是“食物-水果-苹果”这样的逻辑类别间的关系,显然“极限”、“极限的定义”、“极限的收敛条件”并不是逻辑类别,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严格的概念层级关系。但是,从主题法的角度说也好,从语义的角度说也好,“极限的定义”、“极限的收敛条件”是“极限”的一个部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勉强可以把它们之间解释为层级关系。但总的来说,我们记出来的一条条笔记间很大程度上无法形成层级关系——因为命题是不讨论层级关系的(比如《笔记的本质是一个提取信息的过程》、《笔记最终是为实践服务》这两篇笔记就不能讨论谁上谁下)。

其次回答一下这里的疑问

其实从“知识图谱”这个词,我们就可以预知软件中关系图谱的未来形式了——如果图谱不复杂,怎么能叫知识图谱呢?如果我们真的要实现“第二大脑”,那么只有图谱足够复杂才能利用路径搜索等功能帮助我们进行知识间的推理,这才是这类软件的终极意义。否则这类软件的图谱和手绘的“思维导图”、“认知地图”有何差异呢。

1 个赞

交个作业

3 个赞

非常令人佩服的示范!
我有种感觉,就比如 抑郁症单极抑郁症 之间似乎也该有个关系笔记,即在什么样的前提下会发生。当然,题主之前的回复中也有提到,有些内容可以直接放在正文之中。通过整个讨论串,我有一个观察想要延续我们的讨论。
由于笔记是具有强烈个人特征的体系,而为了图谱的逻辑清晰又必须审慎地安排笔记的双链,那么其中是不是带来了一个隐含的矛盾,即:

  • 在 Evergreen Note 或是 Digital Garden 的笔记主张中,很突出的一个观点是令笔记自由生长,虽然我并没有读到过细节到图谱的层面是否也是同样的做法(以它们的特性,很难不影响到图谱),但也没有读到过有明确的范围限制。这个逻辑的背后是最大程度地保留个人思维的亮点和特有的(有时甚至是荒谬但对自己有意义)联系。
  • 正确地运用图谱 方面,精确及合理的逻辑链条确实是保证图谱具备 Future Proof 特征的保障。但这么处理可能会抑制某些极为发散的联系,因为从图谱角度而言,它们可能并非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位置,而自己可能还要顾虑图谱的鲁棒性。

如果极端一点,对个人而言,我们打造“第二大脑”之路的终点是走向全人类知识的真子集,复刻一张有自己署名的图谱,还是用笔记塑造一个另一个自己,并将之图形化。仅限于这个帖子涉及的讨论范围内,有可能终究无法达到我们心中所希望的平衡。

另外我能想到的是,在笔记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或者是对某个主题了解到一个阶段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选择人工整合一部分信息,来令图谱“退化”。例如对我而言,“1+1=2”是常识,而我不需要去研究“皮亚诺公理”,那这两者在我的笔记中可能还是保留在正文里更为妥当。如果我要为它们在图谱中的逻辑关系揪心,很可能会触及知识盲区而难以进行。甚至,我可能会把它与我儿子联系到一起,因为他总是把加号看成减号,这反而更值得我注意。

所以,可能整个讨论下来,我们所讨论的可能还是“还可以这么做”而不是“应该怎么做”。

我并非专业人士,但若有批评,请不要吝啬,我们都能从中获益。

1 个赞

首先,单极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它们之间不是引发的关系。

第二,你说到长青笔记,我大致了解过一点皮毛,说的不一定对。长青笔记更倾向于个人化的主题内容的收集和发展,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你是认为对概念的关注忽视了知识服务于自己这个目的吗?

对于你提到的另外一点,刚好我昨天刚遇到过,说下我的感受。

如果我要为它们在图谱中的逻辑关系揪心,很可能会触及知识盲区而难以进行。

抑郁、抑郁症、单极抑郁症、双极抑郁症,这其中的关系恰好是我昨天刚分出来的,恰恰是在思考他们的逻辑关系的过程中,我才明确了这些概念。当我们发现自己还不能清晰描述一个概念的逻辑时,往往是我们对这个概念还不够了解。这时候我们有两个选择:

  1. 跳过它,把这些内容全放在抑郁这个笔记中。
  2. 捋顺它们的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扫清对这几个概念的迷雾。

我认为这样好过,我们明明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某个概念。

2 个赞

感谢回复 :grinning:。下面我发表一下自己对于这几个问题的看法

  1. Evergreen Note 的「令笔记自由生长」:其实我并不同意当前市面上流行的笔记法的观点,或者说他们的观点把一些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从五六十年来科研人员对笔记的研究来看,笔记对于个人学习的最大作用就是两个:storage function 和 encoding function (Kiewra, 1989)。从这个角度说,不管是否用到双链,是否让笔记「自由生长」,只要我们记录下了个人思维,其实就已经发挥了笔记的作用了。
  2. 从目前的实践上来看,并不会有这种抑制情况。这套方法更多是在笔记的标题命名上有要求,在链接上还是挺自由的——仅要求链接有大量解释文字的情况下将链接拆分出来单独作一条笔记,其余情况自由链接。
  3. 「第二大脑」的终点是走向人类的真子集吗?愿景是很好的,但是在实现门槛上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能力边界。我们做笔记更多是在做个人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强调的是对个人知识的组织、筛选、应用 (Chatti, 2012)。所以从这点来看,我更认为图谱应该是图形化的个人思维,能够勉强借助知识的图表示、图搜索技术来扩展我们的创造性。
  4. 「图谱退化」:这点是赞同的。我们并不是非得要求任何一个地方都相互链接,如果觉得有必要,那就链接就好。
  5. 「还可以这么做」or「应该这么做」:其实这个方法是在我个人系列教程中的第三种方法,也就是说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三种不同的视角对这类笔记软件进行应用。在这个层面上来说,是「还可以这么做」。但是,如果我们想像 Roam Research 那样,通过双向链接、通过图谱来提升创造,那么就应该借助语义网络、知识图谱这种严谨的知识工程理论来构造我们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我们的目的。在这个层面上,就是「应该这么做」。

参考文献:

  1. Kiewra, K. A. (1989). A review of note-taking: The encoding-storage paradigm and beyo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2), 147–172. https://doi.org/10.1007/BF01326640
  2. Chatti, M. A. (2012). Knowledge management: A personal knowledge network perspective.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16(5), 829–844. Knowledge management: a personal knowledge network perspective | Emerald Insight
1 个赞

这里没太看明白,能否再解释一下呢?
就,破折号前说的是“笔记”,笔记很大程度上无法形成层级关系这个我理解了。
不过破折号后面突然改为说的是“命题”,我就没跟上。是说绝大部分笔记都是命题吗?

这个其实正是我之前看到回复的时候想问的,不过上面已经有人问了。
那我想问下,这种“整合”或者说“退化”有什么可行的操作方式么?比如,是不是可以通过对所有md文件一块儿进行正则表达式的处理?我先了解下有没有这种方式,记录下来,好心里有个底;想必以后肯定能用得到,到时候再查。

我是做强化学习(和因果推断,大概)方向的,目前研一,虽然是做这个方向,不过目前其实还基本上啥都不懂(不是谦虚,是真的啥都不会:joy:

可以先看看新的那个帖子,还不明白我再回复(澡堂快关门了!)

楼主你好,我看到你的有关主题词检索的帖子,我也想在OB实现主题词检索。但不知道具体怎么操作,比如搜索“肿瘤”时可以搜索到“肿瘤”、“癌症”等关键词。之前试过别名、标签,但那些只能在当前文档有效,在全局笔记中无效,知道可以通过检索式搜索到,但那样需要想起更多的同义词才可以。希望楼主能抽空回复

这里提供两种实现方法吧。

传统的方法是相同主题的信息会散落在不同笔记中(就好比图书馆中讲肿瘤的书会非常多)。此时,我们会给这些讲肿瘤的书或者笔记标上“肿瘤”这一主题词,然后在主题词管理系统里将“癌症”这一非正式词与“肿瘤”这一正式词挂钩,这样无论我们搜索“肿瘤”主题还是“癌症”主题都能找到所需的信息。遗憾的是,ob里标签并不能做别名或者映射,所以我们只能手工维护一张以“肿瘤”为标题、同时别名“癌症”的笔记,在其中登记那些主题为肿瘤的笔记。也就是我们得手工制作一个基于主题的检索结果页,放弃系统自带的检索。

另一种方法就是kg法,你可以看看我的其他文章。具体思路很简单,既然我们处理的是自己的笔记,而不是图书馆里的书,我们完全可以先手工将相同主题的信息汇聚到同一篇笔记上。这样的话我们凭借别名功能就能实现主题词的映射查询了,同时还能消除个人知识系统中的重复内容。至于更多别名想不起来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边学习边积累,给相应笔记源源不断的加上别名,这样我们只要想起一个名称,就能找到所需信息。

2 个赞

图谱有用, 但门槛稍高,

我觉得如果局部关系图 图谱 , 可以手动选择某个点是否显现 和 手动连线某些节点, 更符合我的需求

现在的自动化的关系图, 笔记多了就会出现密密麻麻的太多节点的干扰, 然后就弃用了

我明白了,是建立一个“肿瘤”为名称的文档,再用query查询肿瘤和癌症

楼主,还有一个问题,请问有没有办法把一些主题词表导入到OB中,比如《汉语主题词表》

汉表服务系统好像崩了,所以唯一的办法可能就是找纸质书ocr成md然后用ob打开。不过个人不必要太依赖汉表,词条数量实在太大了,个人很难用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