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5分钟阅读:23年不定期更新

感悟:折腾了很久的obsidian插件,是不是应该回归到写作本身继续讨论:

突然想到自己已经每天听本书2年了,每天阅读5分钟坚持了260多天,能否将这个活动融合到obsidian和obsidian社区呢?

突然奇想,每个月建立一个主题研究帖子,发布一个个卡片,看一下能不能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每天5分钟阅读的活动中,这里记录每月的卡片盒:

其他订阅方法:

5 个赞

4.1.221217 知识间的钩子:标签

一种比较容易关联起新旧知识的方法是为两者都添加一个共同的“第三元素”——标签,这是几乎所有笔记软件都有了一种基础能力,标签的介入一方面收纳了知识,另一方面使得标签内的所有知识有了间接的联系。

此外,标签打破了文件目录传统的树状结构,本身知识就应该是网状的,不应该是树形的非此即彼。

2.1.221217 必要难度理论

必要难度理论

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比约克和伊丽莎白比约克夫妇,他们根据自己数十年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效果原则,叫做“必要难度”**。

通俗一点讲,就是在学习的时候,故意给自己制造一点麻烦。这些麻烦看似给学习制造了难度,但是从长期来看却能提升学习效果,所以这种增加的学习难度是由必要的。比如听完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不要现场做笔记,而是等到第二天早上起来,回忆老师所讲内容,然后再做笔记。

为什么要这么做?

人类记忆存在广泛且普遍的元认知错觉,会误将“记住了”当成“学会了”。如果将人的大脑粗陋地比作一块硬盘,假设你的每次记忆都是往这块硬盘中写入内容,那么,可以近似地将记忆想象成无限的内容,但硬盘上的这些信息会相互争夺空间。

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与提取。

比约克率先区分了记忆竞争的两种不同类型:

  • 存储强度(storage strength)
  • 提取强度(retrieval strength)

以前,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记得越快,学习效果越好。简言之,存储越容易,提取就越快。但他的实验发现了与常识相反的结论:“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知识提取会更方便。

2.1.221217 必要难度理论 - 酷口家读书会 - Obsidian Publish

2 个赞

5.1.221218 关于知识管理工具(器)的思考

看了《底层逻辑》这本书,刘润提出了一个公式:人生的商业模式=能力X效率X杠杆。

能力是不去做永远都不知道的事情,自己很多年在研究知识管理,有一些能力基础,但是要从那么多研究知识管理的人中脱颖而出,提升效率是非常关键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是我一直坚信的。而在选择“器”的时候,总会陷入体验产品的漩涡,而忘记了真正的目标:输出

返璞归真,要做到输出需要的注意的几个环节是:

  1. 原子化(即小卡片笔记):不要长篇大论,一个卡片说一个事情,这样的话,用微信输入框天然就能暗示输入的内容要少(这段文字就是在微信输入框直接输入的,然后发给cubox的微信助手)

  2. 标签化(少文件夹):每个原子笔记都能打标签,通过标签进行聚类,无论使用哪个软件,都需要建设有一套相同风格的标签体系;个人是倾向于尽量少建立文件夹,文件夹是用来区分文件类型,比如附件、卡片盒、收件箱,自己的笔记系统基本就只需要这三个文件夹。

  3. 编码化:相同标签的卡片,需要通过标题对卡片进行排序,这里需要自己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编码体系(这是自己的编码体系).

  4. 简单化:纯文本的输入,符合markdown语法即可,随时随地都可以记录,微信的输入框是最快捷的方式,所有手机都会第一时间安装微信,置顶输入框,发送文字和链接都可以记录是非常方便的.

  5. 流程化:知识管理的三个步骤-输入、整理、输出,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工作流,做到一气呵成,每个环节能连接,没有断点。

  6. 产品化:每个工具一定要有对应的适用场景和产品理念,没有产品灵魂的产品,最终都会坚持不下去;放弃大而全的产品,兼顾所有,最后啥都做不成,小而美的产品反而能做到极致.

目前自己找到的工作流是:

cubox微信助手(闪念笔记、各种网址)-》 cubox 进行阅读和标签化-》cubox的闪念笔记迁移到印象笔记(编码和标签化),迁移后的闪念笔记进行归档-》发布到wordpress的博客(利用到两个插件:Evernote Sync:印象笔记文章发布到WordPresswordpress插件MC Tap Map文章内引用特定标签的文章形成卡片盒。

支持自动更新和自动排序,这是我比较喜欢的能力,可惜的是,由于发布的内容不能使用内部链接,否则发布出来的链接无法访问,就只能使用外部可访问的链接, obsidian的双链功能就无法使用。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先输出,和提升能力才是最重要,卢曼成功的时候,也没有双链,只有线性的卡片和索引(MOC),也是能成功的。 :)

5.1.221218 关于知识管理工具(器)的思考 | 酷口家读书会

2 个赞

221219 关于笔记大小的思考

国外有知识管理的爱好者,针对一个笔记的大小进行了讨论,具体可以参考这里One-Size-Fits-All How to Take Big Notes and How to Take Small Notes

小卡片的使用场景:创新

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比较推崇的是原子化的笔记,即小笔记,类似一张明信片的大小,这种笔记,希望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积累,每个卡片一个知识点,类似乐高的积木一下,通过最基础的形状组合成各种复杂的建筑。

这种场景目前很适合碎片化的场景,比如时间管理、阅读一篇文章,每次的阅读都是一个主题的一部分,没有像书一样的从头到尾进行系统的讲解,我们永远不知道本次的阅读,到底会汇聚到哪里,这个时候,就用小笔记,让其自然发展,一周或者一个月review一次,最终输出一篇篇可以任意组合的文章。

推荐的工具是:滴答清单和cubox,当然obsidian也ok,只是移动端的输入体验不佳

大笔记的使用场景: 特定项目或者主题输出

当自己要针对一个主题项目进行综合性的输出时(项目汇报、主题研究),就需要从上而下的规划,然后不断的填充内容,通过目录的导航,将一件事情讲透,需要采集各种信息在一个页面进行组织,这种软件就:对排版就很重要,需要支持各种丰富的内容。

但是不需要标签系统,对目录或者Moc链接要求比较高,还要支持团队的协同,共同评论和编辑。

这种场景比较推荐的软件是:腾讯文档、飞书,当然还有传统的word,wps,以及专注知识库的应用:印象笔记、语雀、notion等等。

总结

笔记的大小,没有好坏,但是要根据不同场景的选择不同的形式和软件,切莫追求All in one的产品。 宣导all in one的产品,切莫使用,四不像。

卡片盒

4.1.221220 笔记习惯的培养

知识管理的概念(标签,文件夹,双链,图谱)在怎么玄乎,都是建立在记笔记的基础上,没有笔记知识管理都是空中楼阁

与其体验各种app还不如坐下来找到一个主题,做这个主题的笔记。

如何培养记笔记的能力呢?每天5分钟阅读,收集一张卡片就是一种训练。只有把这个能力变成同每天都要吃饭的程度才行。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 福格行为模型,通过暗示,奖励和简单行为来进行一个行为设计。

记笔记是一个值得设计的一个行为。

2.1.221221 聚群效应
群聚效应(Critical mass)是一个社会动力学的名词,用来描述在一个社会系统里,某件事情的存在已达至一个足够的动量,使它能够自我维持,并为往后的成长提供动力。

以一个大城市作一个简单例子:

  • 若有一个人停下来抬头往天望,没有人会理会他,其他路过的人会照旧继续他们要做的事情。

  • 如果有三个人停了下来抬头望天,可能会有多几个人会停下来看看他们在做什么,但很快又会去继续他们原来的事。但

  • 假若当街上抬头向天望的群众增加至5到7人,这时,其他人可能亦会好奇地加入,看看他们到底在做什么。

这个令群众行为转变的数量,又叫作“临界量”或“转捩点”。

7.1.221218 知识管理卡片盒-新 酷口家读书会

1 个赞

221222

按照卢曼卡片盒笔记法,每个卡片需要建立索引,每个笔记我一定要做的:

  1. 标题建立索性,编码可以自己定义

  2. 定义一个标签

至于内容随时通过标签和索引,想到了就索引出来编辑

有个原理是,必要难度理论,处理的有难度,索引出来才快,记忆才好。

你越快记录,越容易忘记,不是所有东西机器都能发挥

知识管理卡片盒

221223 序列位置效应

罗迪格和罗伯特·克罗德(Robert G. Crowder)认为这是所谓的“序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在记忆一份清单的时候,人们对最靠前和最靠后的几项记得最清楚。

知识管理卡片盒

221225

#5分钟阅读卡片 #知识管理能力

标签体系一直是自己在知识管理中最喜欢使用的索引方式,9.1.221222 建立的每一个笔记需要做两件事: 编码&标签 提到自己在进行笔记的事情,必定要进行笔记的标签化。这也是我在选择软件的时候,一个不成文规定:一个不支持标签的笔记系统我是不会使用的。

同时在标签功能体验上:能快速的修改标签,以及打标签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

这点上,滴答清单,flomo,obsidian的标签输入体验,自己非常的喜欢。只需要输入#号可以进行联想,就选择标签或者新建标签

随着标签的逐渐变多,曾经想过对自己的标签体系进行二级分类。 比如,自己flomo搭建的一套标签结构。

看起来很规则,但是实际应用的时候,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整理层级关系,不能快速的进行录入。

最后,自己放弃了标签的层级结构,都变成平级(只有一级),如果需要嵌套可以用组合方式:

  • 滴答清单:通过新建过滤器进行标签组合
  • obsidian:通过dataview或者收藏搜索条件进行组合
  • cubox: 通过智能清单进行组合

感悟:标签就让他变得简简单单,如果需要多级嵌套,可以使用其他功能,比如组合器。

知识管理卡片盒

2 个赞

221226 蔡格尼克效应

“蔡格尼克效应”的现象,即未完成的任务往往会占据我们的短期记忆,直到它们被完成

大脑的短期记忆是 7 件事情,可以是 7 个数字,7 个人名,甚至是 7 项任务……,可以这么理解,大脑缓存只有 7‘bit’,一旦存满,就会自动覆盖我们之前的短期记忆。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需要 GTD,把想法及时记录下来,给大脑一个「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了」的信号,开始腾出空间应对下一条任务。

1 个赞

顶一下。楼主也许会喜欢看solidot

9.1.221112 知识管理工作流的思考

知识管理工作流程的问题,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all in one的操作台。可以把所有流程全部融合,那就势必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流程,将所有的环节进行连接,需要在多个软件之间进行切换。

当选择任何一个其他软件的时候,你就必须考虑。系统兼容性的问题。就跟自己跟少楠说的一样,多一个步骤。这里的工作量就非常的大

自己的知识管理工作流:

  • 收集环节:cubox
  • 整理环节:obsidian
  • 输出环节:印象笔记+wordpress

其他对比的一些思考点:

  • 滴答清单和flomo的采集功能非常强,但在知识的连接上还有写作上比较弱。

体验了一下:cubox同步到readwise和notion

随着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多,自己并没有专注在输出上,而是在研究各种软件,软件会层出不穷,关键是找到背后的原理, 没有特定场景产品理念的产品是危险的。

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体现在印象笔记:

  1. 做了太多的付费体系,成为了营销大师
  2. 核心的产品理念没有升级, 比如双链、database
  3. 产品链不停的扩张,找不到核心价值,产品越来越重,不做减法。

这个时候,自己要找好方向,不能在折腾了。

收集:cubox做为自己的阅读器,将碎片化的内容进行采集并进行了划线。
整理:

  1. notion将flomo和cubox的消息都同步到结构化的库中,支持各种检索。
  2. 标签库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地方, 作为一个任何工具都能使用的东西。要形成自己的一套标签体系。
  3. obsidian: 是将所有的碎片化内容,进行整合和关联的地方。
    输出: 一直以为输出才是最重要,但是通过最近的感悟,输出除了做视频和演讲等难度高的形式。 文字输出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难点在整理的那个环节。 内容好了,选择可以发布的平台是非常多的,比如:
  4. 自建博客和域名,使用印象笔记作为并集
  5. obsidian publish服务
  6. 公众号
  7. 语雀
  8. B站

… 输出并不缺,缺的是高质量的持续、连贯的内容。

2.1.221007 文字就是自己思考

卢曼反驳道,“这些不是我思维过程的记录,它们就是我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我的思维活动都是在纸上进行的。

理查德·费曼的办公室曾经有一位访客,他是一位历史学家,想采访费曼。他说当他看到费曼的笔记本时,非常高兴能够看到“费曼思维过程的精彩记录”。“不,不!”费曼反驳道,“这些不是我思维过程的记录,它们就是我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我的思维活动都是在纸上进行的。”“好吧,”历史学家说:“工作是在你的脑子里完成的,但它的记录还是在纸上。”“不,这不是记录,这就是工作过程。我需要在纸上开展工作,这就是那些纸。” ——《[[卡片笔记写作法]]》

2.1.230101 2分钟处理原则
两分钟处理原则,是 [[GTD]] 方法的一项重要应用,它的背后是有一套逻辑的。

GTD 方法认为,像这样的工作如果不立刻处理,往往会在你的大脑中停留,占用资源,影响心情,而当你换一个时间再来着手处理时,你在回忆中把这件事重新找出来,再重新进入工作状态,所花费的时间往往会远远超过两分钟,因此,两分钟能搞定就马上搞定。

使用mweb打开md文档,可以设置发布到[[wordpress]],还有其他的地方:比如[[印象笔记]]

如果发布到印象笔记后,带上相关的标签(posts),也可以发布到wordpress,不过多一个步骤,还是直接发布到wordpress即可

为什么选择使用Mweb?

  • 使用Mweb可以打开外部模式,直接和obsidian使用同样的文件夹
  • 都对markdown支持的非常好
  • mweb发布到wordpress支持:标签,同时每次同一个文件发布不会新生成一个文档,比[[5.1.221111 obsidian插件:将文章发布到wordpress|obsidian插件:将文章发布到wordpress]]更加方便

[!INFO] 最终的工作流是
obsidian 写作-〉用 mweb 打开-〉发布到 wordpress 可以绕过印象笔记,减少一步发布动作

连续分段时间管理法,又称莫法特休息法,简单地说就是先区别各种工作时间的性质,纳入“连续一分段一连续一分段”的组合公式进行处理。如此便能充分利用间隔或空档的时段,创造出更多可供利用的时间。

7.1.231200 23年1月时间管理能力卡片盒 - 酷口家读书会

#原子笔记 #知识管理能力 #时间管理能力 #5分钟阅读卡片

从[[obsidian]]论坛中,学习到了[[KG笔记法]],一种利用[[知识图谱]]的概念进行知识管理的技巧,将信息非为三类: [[概念]]、[[实体]]、[[关系]]三种类别,通过标题的方式进行连接。

从研究了知识管理,再到目前研究时间管理,逐渐习惯将一个个的事情,用小卡片进行拆分,然后通过标签进行检索,通过编码进行排序,慢慢习惯了一种理念是:[[原子笔记]]

优点

  • 一个笔记只讲一个事情,一个待办只说一个待办事件。
  • 通过标签,将相同的内容进行聚类
  • 笔记或者待办事件,如果需要排序:
    • 笔记:用编码体系体现排序逻辑
    • 待办:用时间+优先级来体现排序逻辑
  • 原子化能任意组合,减少复杂度

缺点:就是每天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原子笔记的整理。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 effect),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