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知识管理为你带来什么好处?

一直研究个人知识管理,研究了很多软件,感觉还是没有认知升级,大家有什么感触呢?

因为“知识管理”的效果被各种生产力专家们过分夸大了,本身它就没有那么多玄乎的效果。

从相关的研究结果来看,知识管理或者说知识组织学,首先是增强个人对知识的检索效率,然后才是在增强检索效率的基础上为个人的知识工作提供便利。其本身就不是一个学会了就能认知升级的学科…

另外,很多人掌握的“知识管理”方法,其实并不是学界里成熟的方法。这就使得知识管理的效果进一步打折扣了。

以我自己来说,我个人对方法的折腾大概分成三段:

  1. 使用notability、onenote等工具记录笔记,但只通过随意、粗放的分类管理笔记。这段时期我以记为主,随意分类整理为辅。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我根本没法快速找到自己记过的内容,更别提利用这些内容进行知识工作了。
  2. 以专业分类法+moc管理笔记内容。这个阶段比上个阶段强一些,毕竟分类法和moc的存在可以让我大致知道我记录了哪些领域的内容。但是,我仍然无法准确知道我是否记录了某个知识点,因为分类法和moc都没有对什么叫一个知识点进行定义。这一时期记录了很多重复的知识点…
  3. 学习知识图谱相关知识,特别是知识表示这一块。最后根据知识图谱以及信息组织学,对知识点进行了操作化定义,并辅以分类法进行管理。现在能做到的就是精准知道自己记录过哪些知识点,并且能将不同来源的相同知识点进行融合归并。另外,由于区分了一个个知识点,通过将不同知识点组合以实现新发现也具有一定可行性。
2 个赞

我觉得能让一个人有所提升的是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而不是一直单纯的学习知识管理。与其折腾十几款甚至更多的软件,不如直接挑选一个稳定性和好评度都不错同时看着又顺眼的软件,然后记上上百条上千条笔记,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可以意识到自己需要什么,各种情况下怎么做比较好。
学习这东西说到底也没什么捷径,无非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一味地依靠间接经验是行不通的。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时候做点什么或许比听点什么看点什么要好的多。

1 个赞

软件满足我最简单最主要的需求:可以全局查找 :face_with_monocle:

2 个赞

可以看看《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这本书,我看完感觉受益良多,方便的软件和实用的方法都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组织思想,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无论如何记笔记,都不要忘记记笔记的初衷,时时记录,时时回顾,时时总结,这才是笔记的根本,做到这三点,笔记才能真正地提升自己

当我发烧时, 百度搜索上信息嘈杂,
各种在线医生各有各的说法,甚至相互矛盾

这时你可以打开你的obsidian知识库, 打开 发烧 页面,

里面各级标题层次分明的罗列着你曾经的就医记录,用药效果, 还通过双向链接关联着发烧的英文词条, 中文词条, 发烧的生理医学机制等等

通过发烧页面的反向链接,显示出其他页面的关联信息, 比如之前摘录的新闻关于发烧的的摘录和链接, 医学期刊关于发烧的论文摘录和链接, 其他网友关于发烧时退烧的一些技巧的摘录或链接 等,

你可以快速的简单回顾, 从过往自身的心得和大量在平时在书刊生活偶遇里累积的知识来解决当下遇到的这个问题,

这比百度搜索半天,得到的含金量很低和且里面充满大量的矛盾和错误的信息来的方便的多

1 个赞

大神,平时是这么记录的啊,求指导。

嗯,今年一直在研究《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对研究知识管理非常有用

今天看到一个概念就是: 知识管理其实就是帮助快速的检索知识,和你观点一致, 不要对知识管理的期望太高。

专注做好知识的检索

1 个赞

原来大神经历了三个阶段,我采进入第二个阶段,囧。

还要去了解知识图谱和信息组织学的内容。

知识管理这个东西,其实跟思维导图挺像的。有用,但也没那么有用。个人理解,知识管理是帮你整理知识碎片的,但问题是整理知识碎片并不代表你真的消化了知识。当你把时间都花在前者上时,你当然不会有预期的提高,尤其还可能会误以为只要整理了知识碎片就代表消化了知识碎片。

2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