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把笔记放在哪里?

也许我们口中的“重构”含义不同。

这是最明显的部分。不过我只是在谈自己的感受,不知道是否这种场景下其实会有一种很方便的方法。

我是这么做的:
0. 文件夹只设一个层级,有一个临时文件夹、若干主题大类文件夹。

  1. 增加笔记,新文件都放在临时文件夹中。
  2. 删改笔记,定期地将临时文件夹中的笔记文件整理、移动到对应主题大类文件夹中,并查找查看相近笔记(通过下一步实现),整合内容和链接。
  3. 查找笔记,利用smart connect等插件,语义查找关键词、片段和相近笔记。

这么做的理由是:

  1. 增加笔记时,减少思维负担,不考虑具体放在哪,专注在笔记内容上。
  2. 我记笔记的原则是,笔记仅记录有价值的内容,不记录未来不会再看的内容。所以用删改临时笔记这个定期任务,倒逼自己定期回顾笔记、维护笔记。
  3. 笔记系统的所有组织方法,如文件夹树、标签等,主要目的都是实现高效查找笔记,此外还有展示相近笔记、启发关联的隐性作用。
    1. 文件夹树是硬性的,要求文件物理位置唯一,所以查找笔记时需要准确记忆文件路径,层级增多后尤为困难。
    2. 标签维护成本高,每次都需要谨慎考虑使用哪些旧有标签、是否添加新标签。
    3. 构建独立index文件,在这个文件中用双链链接所有笔记文件,但文件数量多了后根据index文件查笔记的效率会降低。我个人也不喜欢这种中心化组织方式:回顾时会产生新的想法,记录在index文件中会让index文件逐步变为笔记文件。
    4. 综合上述三种组织方法实现冗余,但这种方法不利于高效查找笔记,因为增加了查找目标笔记的途径,很多时候需要用三种方法都搜索一遍文件,特别是增加笔记时要确认库中没有某个话题的笔记。
    5. 现在可以考虑放弃对笔记系统的组织。LLM相关技术让高效查找笔记上了新台阶,可以语义搜索、搜索给定话题或相近内容的上下文,足以达成组织笔记的目的。查找完相近笔记后,可以利用双链强化新笔记文件与旧笔记文件的关联性,将这种相关体现在图谱中。
1 个赞